•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浙江大学学子赴安徽支教:在滑集,再启程

  中国青年网阜阳10月14日电(通讯员 陈姿颖 钟依含)7月22日的早上七点,滑集镇中心小学开始热闹起来。带着些许期待,又有些初至新环境的紧张,同学们走进了各自的教室。迎接他们的,是浙大三农暑期支教团老师们的热情笑脸。

  2019年,浙大三农暑期支教团再出发,来到了安徽滑集,将在这里开启为期20天的支教活动。

  开营仪式在明德楼前隆重举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星儿 摄

  扎实调研,夯实基础

  在滑集中心小学夏令营的开营仪式上,刚刚结识的师生共同在横幅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有的孩子还信笔涂鸦,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数百名主动报名的五年级同学被随机分进了四个各具特色的班里:星辰一班、奇迹二班、青苗三班、晨曦四班。在三周内,每个班级的同学会与七位老师朝夕相处。

  “我们的支教不那么花哨,但一定保证做得扎实。”支教团学生顾问曹雨辰向记者介绍。早在学期的中段,三农支教团的先遣队就已经对支教点进行了充分的前期调研,了解当地学生的受教育水平与家庭背景,并据此针对性地调整支教方案。

  语文课程组的教案几经修改,旨在巩固同学们的基础知识,并提升他们的读写能力。考虑到当地学生对普通话的发音问题,课程还增设了小组竞赛、课堂演讲、课堂游戏等活动,全面提升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农支教团的数学课,不只是枯燥的公式与运算。同学们跟随着老师,去了解课本以外、生活之中的数学。古代数学家的思考方式、花朵成长过程中叶片数量的变化、大数据的基础规律……在讲授知识时,支教队员的开阔视野不时让孩子们的眼睛绽放光芒。

  英语课程组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同学们学习、记忆、运用音标,提升他们大胆开口说英语的意识,以此避免“哑巴英语”,鼓励孩子们在未来更好地应用语言。

  同学们开心的展示着“水中走画”的实验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星儿 摄

  科学课用物理、化学知识带孩子们走进了“魔法的世界”:用水作画、火山爆发、瓶子吹气球、纸杯做电话、制作简易望远镜……上过课后,每个孩子不仅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还成为了小小魔法师。

  “我能解释为什么发烧的时候不想吃饭了!是因为发烧时肠胃里的酶会觉得太热了,不想工作了,这样,我们在发烧时就不想吃东西。”一个孩子在放学时欣喜地告诉前来接自己的奶奶。

  科学课程组负责人皮皮老师很自豪地告诉其他老师:“我班上有一个学生,在其他课经常开小差,但在科学课,他永远有一百二十分的专注。我能够真实的感受到他眼神中的光,还有这束光里的求知与热爱。”

  关注心灵,传播艺术

  系统性地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支教团也努力为孩子们带来理念开放的创新课程。

  心益课被老师们称作“心灵魔法学院”。心益课课堂上,老师引导同学们倾听内心的声音、更好地认识自己、更乐于帮助他人,同时帮助同学们交到更多朋友,学会与人合作。

  音画课带领同学们进行手工、绘画等类型的艺术创作。同一般的美术课有所不同的是,支教团的音画课经过整体设计,以“情绪的秘密”为主题,让一个个艺术小成果带领同学们走进情绪的世界,了解情绪这门不简单的学问。

  滑集小学里的音画老师们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情绪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同学们用手工作品表演,发挥奇思妙想,展现自己的各种情绪。“快乐”“悲伤”“恐惧”“惊讶”“愤怒”“厌恶”,六种基本情绪经由孩子们之手,具象成了脸谱、纸杯人、面具。

  蛋糕盘配以各色彩笔及超轻粘土,表达了孩子们对情绪的基本认识;两个纸杯重叠放置,简单进行创作,就能带来川剧变脸般的故事效果;带上亲手制作的情绪面具,精彩纷呈的课本剧就此上演……

  音画课上,各种绝妙的手工作品荟萃,建起了通往同学们内心的桥梁,也难怪有同学在课后开心道,“我觉得我更了解我自己了!”

  音画课上,一个同学展示自己的情绪脸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汪铭彦 摄

  滑集中心学校的孩子们也第一次体会到了选课的感觉:艺体课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包含趣味体育、棋类、舞台剧、音乐等课程班。

  家校联动,深入交流

  教学之外,三农支教团的成员同样心系当地。他们了解到,临泉县是国家级贫困扶助县,全县剩余劳力达80多万,每年向全国各地输出劳力在60万人。如此多的劳动力输出,其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据数年前的不完全统计,临泉县大概有30万留守儿童。

  支教队员关心学生的成长环境,努力在家校之间建立联系。休息日,三农支教团的老师们外出家访,与孩子的父母与爷爷奶奶聊起家长里短,尝试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与心理情况,同时促进彼此的理解。

  图为浙江大学三农协会暑期支教团队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九润 摄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