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云南大学携手招联深入基层开展反诈,共谋乡村振兴新路

  中国青年网楚雄8月30日电(通讯员 陈向阳 戴子薇)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金融行业也乘势而上。但人们在享受金融服务时也面临着层出不穷的诈骗套路。在此背景下,2023年8月23日至8月26日,云南大学“乡村振兴青春助力分队”社会实践团携手招联来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直苴村,进行为期四天的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调研边疆民族地区村落基本情况、张贴海报和讲解“骗局”普及金融知识、参与座谈会以及体会彝绣文化,助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校门口出发时的合影,准备好物资,为接下来的调研做准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戴子薇 供图

  反诈宣传进边疆,金融知识入村乡

  为增强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反诈意识和防范能力,云南大学“乡村振兴青春助力分队”社会实践团携手招联和当地政府宣传防诈骗和反洗钱相关知识,打好反诈“组合拳”,增强群众反诈“免疫力”,守住群众“钱袋子”。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参观夏家大院、了解彝族文化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开文 供图

  8月23日上午,实践团成员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来到直苴村村民家,通过问卷调查和无结构访谈等形式了解直苴村目前产业发展情况、村民居民生活满意度以及村民的反诈骗意识和金融知识了解程度,进而对团队成员针对边疆民族地反诈骗宣传的方式进行适当调整,以期达到更具当地村民适配性的宣传效果。

图为实践团队在村民家进行问卷调查和无结构访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戴子薇 摄

  不过由于当地村民文化水平并不高,无法独立自主完成问卷,于是实践团成员“随机应变”,将问题进行方言口语化,让当地彝族村民更好理解和让宣传活动更好进行。

  在了解完直苴村村民基本情况后,实践团队迅速进行分工,一部分人将问卷数据进行处理,进行可视化分析,一部分人依据访谈情况调整宣传方式。在张贴海报和发放反诈知识小册子的同时,实践团成员绘声绘色地讲解诈骗形式:“手机上出现你中奖了或者是说你幸运用户让你领取奖励,千万不不点,因为这很可能是金融诈骗!”“任何陌生人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说因为XX事情,需要你给他汇款打钱,一定要注意,这极大可能是骗子”。宣讲结束后,村民衷心感谢实践团的到来并说道:“因为村子偏,山路和土路也不好走,随着手机的普及,我们也面临很多问题,幸亏有你们这些青年学生的到来为我们讲解,让我们收获很多”。

图为实践团成员带领村民认真阅读招联提供的反洗钱,反诈骗宣传易拉宝,为接下来的入户宣讲做准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向阳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村里张贴招联提供的反诈宣传海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开文 供图

  多方联动齐聚力,构筑平安边境网

  诈骗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新型犯罪手段,打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安全。为此,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践团与招联工作人员以及政府相关人员举行党建共建座谈会。永仁县副县长金伟平及其陪同人员,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李翀、马睿骁以及云南大学校团委团委副书记刘正之与实践团成员参会,三方共同对于直苴村反诈骗的形式及防治措施、村落未来经济发展路径及面临的困难进行商讨。期间,招联还对直苴希望小学进行捐赠助学用品,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村民发放金融反诈活页,普及金融诈骗类型,进行反洗钱宣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相辉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村委会领导与招联在直笡村希望小学一起展开党建活动,座谈会中招联对直苴希望小学进行捐款。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金嗣淇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招联在直笡村希望小学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戴子薇 供图

  彝绣文化新力量,乡村振兴在路上
  彝族刺绣,是彝族地区深植民间的一项古老技艺,有着1700多年历史。实践团在直苴村村干部的带领下参观彝族梅葛传承所,体会“赛装之源”“彝绣之根”的赛装文化。据村干部透露:“当地的新娘在出嫁时候都会穿上母亲为自己缝制的嫁衣,而她从自己女儿11岁便开始为女儿缝制嫁衣”。彝绣文化,一辈教一辈、一代传一传,耳濡目染,生生不息,俨然成为彝族人的文化记忆。

图为实践团进入村民家了解彝绣文化,体验彝族服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韩磊 供图

  据悉,中和镇近年来高度重视非遗活化利用,坚持保护与创新、传承与发展并举,充分发挥彝绣赋能产业发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全力推动彝绣产业发展振兴。开展彝绣技艺培训10余场次,培训绣娘500余人次,传授学生非遗技艺100余人。全镇800余名绣女,平均每人每年的彝绣产品收入在2000元左右,全镇彝绣收入达150万元以上。

图为实践团在调研走访期间参观彝族服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戴子薇 供图

  彝族刺绣,一针一线,蕴含着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她们的先辈们通过手口相传,让一代又一代的彝族女性学会了彝绣技能,她们是“手艺人”同时也是“守艺人”。然而,让彝绣走出西南,走向世界,还需我们青年人担负起时代重任。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