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三下乡新闻 >> 正文

丰富暑假时光,传承千载文化

  七月十五日,伴随着清晨淅淅沥沥的雨,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阳光雨露志愿者队赴成都市郫县区毛泽东视察红光社纪念馆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开始了。醒来看到的是早晨六点的天空,因为下着雨所以显得有些灰蒙蒙,但这阻挡不了志愿小队的热情与赤忱,更阻挡不了孩子们的期待与渴望。早在国画课堂开始前半小时,就有了几位小小的身影守在了教室大门外。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课堂开课时间的迫近,雨势也由瓢泼变成了零星的几滴小水珠。

  第一次顶着“老师”这个头衔站上讲台,嘴上说着不紧张忐忑,心也得七上八下。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班级里:最小的六岁,最大的已经十二岁,如何让孩子不感到无聊是一个大难题。现在的我们总爱说:“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不一样”。而这个“不一样”在这个课堂上是实打实的不一样。遥记得小学时期的我,不论老师做什么都会对其抱有满满的新奇感,如果能在课上播放视频那更是兴奋得眼中放光。但这一批孩子的反应却全然相反,越是简单的的小游戏,孩子们反而越是兴趣浓烈,顺带胆子也会大上不少。哪怕说不出准确的名称:错把笔洗唤作“洗笔的”、印泥只知道是“印纸的”,但几乎每一位孩子都乐于参与其中。就连开始表现得非常安静文静的孩子,也会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课程中通过对毛笔狼毫的取材讲解,让孩子们学会珍惜手中的每一只笔;透过千里江山图的讲解,孩子们了解到古代颜料的制作与现代的不同;中国画在历史的长河中的浮浮沉沉,就是中华千年文化在历史的无限传承。而我们在课上每一部分的讲解,都是在将这份血脉间流传的文化结晶传递。没有什么伟大壮举,没有什么轰轰烈烈,“传承”二字在我的理解中就是平凡而悄无声息。

  有时,传承的过程甚至会显得枯燥而辛苦。例如国画中使用的毛笔与平日里使用的铅笔、钢笔等从握笔姿势上就全然不同,着实难倒了班里一群人。就连一群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孩子都没能脱俗,握笔的姿势失常因手指不够灵活而显得别扭或僵硬。哪怕一个接着一个地手把手调整也无法保证转身后前一个纠正过的孩子能够保持正确地姿势。对此不论是作为学生还是老师都只能不断的重复、不断的调整。这是我第一次真真实实的感受了一把当老师所需付出的耐心。

  图为小老师手把手教孩子握笔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罗珂佳 提供

  当通过课堂的讲述与实际操作,让孩子们认识到国画是中华千年文化流传至今的瑰宝,让孩子们意识到国画之美、中国文化之美,我们的辛苦便是值得的。只有孩子们爱上这份美,才会愿意去学习、愿意去传承。一只只小手握住粗壮的笔杆和着门外的蝉鸣下笔,笔尖触到宣纸纹路的一瞬、墨渍在浸染开时的一瞬,就是文化传承的时刻。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千年的古韵透过手腕、指尖在流淌。

  第一堂国画课的时光意外的短暂,不知何时门外已有不少家长聚集,无声宣示着第一堂课的结束。当将最后一位孩子送出教室的那一刻,才真正的感受到“疲惫”二字,教室里突然再次安静下来,我却对后期的课堂有了更多的期待:尽管毛笔的握笔姿势还需要多加练习,尽管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国画启蒙,却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传承,这与说中国话一样,尽管每一代的孩子都有每一代的不一样,但不变的是我们都是中国人,说着中国话,传承着中国的文化与文明,在这片名为中国的土地上蓬勃生长!(通讯员 刘芷雯)

  实习编辑 张满意

责任编辑: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