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三下乡新闻 >> 正文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说社会是一所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那社会实践则是为了让大学生将在校所学知识有效用于社会,在实践中发现自我不足,实现自我价值,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而存在的。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我第一次担任队长,经验不足和性格慢热是我在组织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两大障碍,我一直在思考自己能为这个团队做些什么,幸运的是队里的学姐学长总是耐心地给予我帮助和建议,这让我从一头雾水逐渐变为有条有理了起来,对此我表示非常感谢,这也让我明白了沟通在一个团队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讨论明确主题、进行队内分工还是与实践地取得联系、分发调研报告、采访非遗传人,这都是建立在有效的沟通与合作的基础上的,在前期的准备活动中队员们都积极配合,后期大家也都愿意发挥自己的长处去主动承担相应的手绘和视频拍摄等任务,我很庆幸能够遇到这样一群优秀且有责任心的伙伴,这也成为我学会换位思考,不断完善自我的动力源泉。

  图为团队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任正扬 供图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不仅让我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了我的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还加深了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了解与思考。

  我们此次社会实践的主题是“入洛带、追寻非遗脚步”。享誉“天下客家”的洛带古镇没有让我们失望,每条街道的古建筑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在参观各大会馆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客家人的故事,包括了他们的迁移路线、婚俗习惯等,俗话说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照片,了解一种文化当然更不能只看博物馆陈列的物件,十分幸运的是我在分发问卷调查时遇到了一位客家老奶奶。

  其实分发问卷对我来说也是件棘手的事,我一直在与害羞、害怕被拒绝等心理作斗争,而老奶奶和蔼的笑容让我倍感亲切,打破了我的心理防线,她说她不识字,于是变成了我问她答的采访形式,我发现老奶奶并不知道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她骄傲地说起洛带“天下客家”头号招牌时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并且非常热情地为我讲述他们泼水节、舞龙以及婚俗等热闹场景,这短短的几分钟也让我更加了解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客家文化。

  图为对客家老奶奶进行问卷调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春艳 供图

  也许对于客家人来说这些文化是否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文化在他们生活中所留下的痕迹和能给予他人的影响,是能让老人回忆起来仍会嘴角上扬的记忆,正如龙应台所写:“文化绝不是一幅死的挂在墙上已完成的画,油墨已干,不容任何增添涂改。”传承也并非局限于博物馆中无数次的传览,更应该向日常生活靠近,进入平常百姓的家里,使人们看得见、听得着、摸得了文化,这是我所理解的传承的意义。

  此次实践过程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与非遗传人余永田先生的“奇妙偶遇”了,在参观最后一个会馆时,一阵婉转悠扬的乐声传入耳中,原来是一位长发老人在忘情地吹着陶埙,引来了人们的驻足,我终于也体会到了高中课文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说来惭愧,起初我并不知那吹埙人便是非遗传人余先生,当我恍然大悟时便去征询余先生的同意进行采访,余先生也十分爽快地答应了,在采访过程中,余先生讲述了他与陶埙的故事,耐心向我们介绍了陶埙的制作方法及吹奏方法,拿着陶埙的余先生已两鬓斑白,在讲陶埙时他眼睛里的光,就好似小朋友拿到心爱的玩具似的,那种眼神质朴、认真而坚定,充满着热爱,是我这种双目无神、眼中满是迷茫的大学生极为羡慕的,当时脑中便浮现出《小王子》中那句“你须寻得你所爱,并为之守望”。

  图为余永田先生忘情吹奏陶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佩鸣 供图

  与其说是对余先生进行采访,不妨说是余先生给我上了一课,在这一课中,我看到了非遗的魅力,听到了非遗的故事,也被非遗传人的热爱与坚守所感动 。非遗如同一片正在流失的土地,老一辈的人在拼命地扎根于地,想要抓住它,而我们却不能明白其中蕴含的所有,多数人选择了遗忘,然后极其浮躁地用金钱去衡量它的美,黯淡了非遗的光芒,只剩下了少数人还在坚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一起守护这份坚守,为非遗的保护与传奉献自己的一份光与热。

  图为余永田先生认真讲述陶埙制作过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佩鸣 供图

  感谢这次社会实践,让我有机会真正地看见非遗、聆听非遗、触摸非遗、品味非遗,在让我成长的同时也明白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在自我反省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让我真正明白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的深刻含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而后行,行如明灯指路;行而后知,知则深入骨髓。(通讯员 高荦妍)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