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三下乡新闻 >> 正文

布艺堆绣:彰显非遗文化婉约之美

  中国青年网武汉7月25日电(通讯员 李鹏飞)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非遗文化精神。7月21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武汉分队来到了红巷博物馆,造访了非遗文化中布艺堆绣的传承人冯晓明老师。

  尽丝线之力,品文化之美。

  据了解,布艺堆绣起初是一种别开生面寺庙文化,是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成图案形状精心堆贴绣制成完整的画面。其工序有图案设计、剪裁、堆贴、绣制、个别团部分上色等。具体而言,它是用各色的丝绸、彩缎、毛毡等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如人物、花卉、鸟兽等,然后按其颜色和顺序先后粘压,色彩从浓到淡依次粘堆,然后用彩线,缠绕局部图案绣连而成。冯老师的堆绣作品做工精美,立体感强,色彩丰富,其堆绣的作品形象富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同时冯老师在作品中巧妙的将湖北文化融入其中,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图为冯晓明老师手把手教授队员剪裁布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樊汉奇 摄

  乘梦想之光,踏编织之行。

  受家庭熏陶,冯晓明自幼喜爱女红,在工作时就制作各种传统工艺,特别是布艺的制作。怀揣儿时梦想,于2006年开始正式学习布艺堆绣技艺,拜上海宝山布艺堆绣非遗传承人周敏尔为师,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掌握了从作品的设计构图到选材的制作完成整套的布艺堆绣流程。“当我学会了布艺堆绣的整个流程后,觉得特别自豪,也认定了布艺堆绣是我一生所努力的目标。我想让更多人了解它,喜欢它。可是当我有一天在欣赏我的作品时,我突然发现做了几十年的布艺堆绣变得陌生了起来,我决定从头开始,重新认识一次布艺堆绣。”冯晓明说。

  因此在冯晓明在得知布艺堆绣最初发源于荆楚大地,毅然辞去在上海的教职工作,回到武汉,致力于湖北本土布艺堆绣的推广和研究工作。2014年任湖北省老年大学布艺堆绣老师,后任武汉、武昌、江岸、汉阳各老年大学老师至今,是武汉布艺堆绣授课的第一人。目前已培养出数名带课老师,上千余学过布艺堆绣的学生。“我觉得今天的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看到这多人喜欢布艺堆绣,我觉得每一天我过得都很充实。”冯晓明自信的笑道。

  图为冯晓明老师向队员介绍堆绣的特点和文化。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樊汉奇 摄

  看丝绣之美,传非遗之情。

  庚子新春,武汉遭受新型冠状病毒的袭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省医疗队驰援武汉。疫情期间,武昌区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呼吁各位非遗传承人在确保个人安全的情况下,发挥己长,非遗抗“疫”。

  作为布艺堆绣传承人,冯晓明宅在家里这段时间,一直没有停止创作,“宅在家里,但手停不下来。”她说:“看到各地医护工作者赶来武汉支援,我发自内心为他们点赞,也想以自己一技之长向他们表示感谢。”

  除了自身创作,她还向其任教的湖北省老年大学、武汉市老年大学和武昌区老年大学多个班次的学生发出倡议:“在暂时不能出门的时间里,做些布艺堆绣作品,待到春暖花开时,送给支援武汉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表一表我们布艺堆绣姐妹的一片心意。”

  在冯晓明的号召下,宅家的日子里,他们以战“疫”为主题,用各色棉布、绸、缎等家里有限的材料,制作出一个个充满深情的布艺堆绣作品。这些作品包括挂件、香包、配饰等,饱含着对武汉的加油希望,对最美逆行者的祝福等。而收到礼物的援鄂医疗队员们也都非常喜欢这种有寓意有特色的小礼物,纷纷赞叹道:“很有特色,感谢武汉人民的礼物。” 这一个个小小的工艺品,连接了她们与前线医务人员的心。传达了对医务人员的美好祝愿;也彰显了传统非遗文化在疫情期间所展现的独特文化魅力。

  图为冯晓明老师向队员展示武汉疫情期间,为援鄂医疗队赠送的堆绣作品之一,向队员们讲述那段武汉封禁期间的心酸故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樊汉奇 摄

  通过本次对冯晓明老师的采访,队员们深刻的了解到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对现实社会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非遗文化不仅仅是物质化的价值,在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背后更多的是精神层面对人类传递一种信号,将人与人之间连接起来,给予人一种精神力量。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实践团队队员与冯晓明老师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樊汉奇 摄

  实习编辑:杨会虎

责任编辑: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