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案例展示 >> 正文

兰州大学三个“搭建”发挥社会实践“三全育人”重要作用

发稿时间:2025-08-27 10:20:00 来源: 青春兰大

  2025年,兰州大学457支社会实践团队、780余项个人实践项目、累计5000余名师生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通过三个“搭建”切实发挥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兰州大学“1234”社会实践工作体系

  搭建“1234”社会实践工作体系 落实“全员育人”

  兰州大学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纳入全校本科生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兰州大学本科生社会实践学分制管理实施办法》确立了“1234”工作体系、落实“三全育人”思政工作格局: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制定并面向全校一年级本科生公布社会实践选题,学生确定一个选题并围绕选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由两位导师共同指导,理论指导教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担任、活动指导教师由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在全校教职工中确定;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贯穿三年开展,或在寒、暑假期间以团队实践或个人实践的方式集中参与“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或利用周末和在校期间的课余时间灵活参与“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和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可根据实践内容、专业特长等,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学术论文及调研报告、文学艺术作品、科技发明作品、创新实践项目四类成果,经过专家评阅并通过后即可获得2个第一课堂必修学分和2个第二课堂必修学分。

  搭建阶梯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落实“全过程育人”

  经过多年的探索,兰州大学构建了“意识唤醒—能力培养—成果产出”阶梯式的第二课堂活动,为不同学段、不同能力层次的同学提供了菜单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意识唤醒”着力解决“如何做社会实践”这一意识问题。校团委专职团干部、主要学生骨干每年深入学院进行社会实践动员宣讲、项目培育近10场;邀请往年优秀学生代表开展“创新实践经验分享沙龙”活动,围绕项目选题、团队组建、方案设计等进行经验交流;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开展“优秀典型进支部”活动,以主题团日活动为契机为新生传授经验。“能力培养”着力解决“如何做好社会实践”这一能力问题。每年春季学期,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前邀请专业教师和优秀带队教师开展“创新实践能力研修坊”“实践项目培训营”等活动,教授社会调研方法、提出项目落实意见,提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成果产出”着力解决“如何用好社会实践”这一应用问题,将文艺作品、志愿服务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等形式均可作为实践成果,近年来实践团队成果先后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赛一等奖等,涌现出了以“文化行者”“绿队”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生团队。

  搭建师生校地交流协作桥梁 落实“全方位育人”

  在本年度,兰州大学设立了特色品牌项目、“揭榜挂帅”社会调研专项、校地企合作专项和科技转化专项四个专项实践活动,旨在为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地方搭建起一座协同育人的桥梁。

  特色品牌项目重点支持了以口腔医学院“益口好牙”、资源环境学院“幸福长流母亲河”等14个能够彰显学校特色、发挥专业优势、聚焦社会需求、切实收获成长的实践品牌项目。“揭榜挂帅”社会调研专项坚持育人导向、问题导向和成果导向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学生团队“揭榜”、教师带队调研的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校地企合作专项旨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着力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校地企协同发展格局,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科技转化专项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战略需求,组织一批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到企业行业一线开展产业调研、参观实训、学习交流等活动。

  兰州大学始终坚持“网格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模式,由团队负责人或团队指导教师所在学院确定实践团队的责任单位,并由责任单位选配专职团干部作为社会实践活动联络人,主要负责协调保障各实践团队的安全报备、保险购买、家校沟通、新闻宣传等事宜。下一阶段,兰州大学将延续实践育人工作的良好势头、守牢安全底线,为实现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的“四强”行动和“在西北办好一流大学”汇聚青年力量,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