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身“田野” 做青年实干家
发稿时间:2025-04-23 13:16: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四川巴中平昌,宋扬策划成立助农直播团,完成乡村振兴助农直播间全流程搭建,在网络平台发布当地红色文化、非遗传承、县城生活等文旅内容。
在广东深圳前海,郭佳宁参与地方课题《中国式现代化在前海的生动实践》,助力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海经验”,用青年视角记录改革、开放、创新在南粤大地的生动实践。
在吉林通化柳河,彭楠将中国人民大学“陕公大学堂”引入“英雄之城”通化,推动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围绕师资共享、课程共建等开展合作。
……
自2024年6月以来,他们奔赴全国不同地区,却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实干家·硕博先锋队”成员。
2024年6月,“青年实干家计划”高校示范项目在中国人民大学启动。中国人民大学将“青年实干家·硕博先锋队”作为学校先锋社会实践体系核心项目,派出100名研究生奔赴全国17个省份、32个地级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实岗锻炼,他们俯身于“田野”,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做实干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短视频“出圈”,让平昌走出平昌
因为从未听闻过巴中市乃至平昌县,最初得知要去这个小县城开展“青年实干家计划”实岗锻炼时,宋扬这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博士生内心泛起一阵“抗拒”。“潜意识里觉得可能是一个落后的小山城。”宋扬说。
2024年6月12日,第一次落地巴中,满眼现代化的建设和绿色植被彻底打破了宋扬心中对这座城市的刻板印象,“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气候养生之都等,巴中拥有一系列响亮的称号”。
在平昌,宋扬兼任团平昌县委副书记。如何扎根基层,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当地发展提供新思路、好点子?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专业博士,结合自身短视频创作运营的实践经历,宋扬从平昌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中寻找灵感,并以基层治理、乡村振兴、青年就业、县域发展等现实问题为主线开展工作。
2024年7月,由宋扬创作的第一条短视频上线网络平台。视频以第一视角抛出问题:“外地人第一次来平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求推荐?”上线之后,视频播放量近44万次,评论量达4000多条,很多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推荐值得打卡的美景美食,引发在地和离乡的平昌籍青年情感共鸣。
宋扬说,针对第一条视频主题的考量一方面源于他初到平昌的真实感触,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依托网络平台为平昌吸引流量,引发关注。
短视频火了,宋扬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络达人”,也让他提升了以视频为媒介宣传平昌的信心。为此,他逐步拓展视频主题,涵盖文旅宣传、乡村振兴、红色文化、美食传播、青年访谈等内容。
2024年11月,团巴中市委组织全市各行业各领域百余名青年代表在平昌重走红军路,宋扬作为主办方团平昌县委的一分子,全程参与组织、策划,并拍摄、发布第一视角Vlog,展示平昌浓厚的红色记忆和红色资源。
在助力乡村振兴上,宋扬也是不遗余力,并“授人以渔”。除了亲自上阵直播助农,宋扬开办“青春讲堂”分享新闻传播学知识和实践技巧,联合西部计划志愿者和当地短视频博主成立“青年实干家·助农直播团”,在平昌澌岸、兰草、得胜等乡镇帮助村社搭建直播间,在当地双泉村、团结村、元沱社区等村社为村干部讲授拍摄剪辑技巧……
9个月来,宋扬的镜头聚焦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乡镇青年干部等各领域青年群体,为当地青年“画像”,这也让他真切感受到新时代的农村不再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而是广大青年大有可为的新天地。
让平昌走出平昌,如今,宋扬通过抖音等平台发布了60条视频,收获600多万播放量,让更多人认识了平昌。在宋扬看来,这些视频见证着他在平昌一路走来的思考和探索,也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以青年视角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前海故事”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郭佳宁一直期待能够有机会前往深圳深入调研、实践,“看看‘共同富裕’这盘棋,在先富起来的深圳如何落子,看看前海是如何从一片滩涂变成创业创新沃土,从一湾浅水变成改革开放高地,从一张白纸变成最美最好的图画。”郭佳宁说。
依托“青年实干家计划”,2024年8月,郭佳宁如愿踏上前往深圳前海的实践锻炼之旅。
到岗之初,郭佳宁先是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前海定位于“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致力于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
结合自身学科优势,郭佳宁围绕学术转化、党建工作、青年发展3个方面开展工作。
8个月来,郭佳宁参与打造“改革开放创新学习大课堂”项目、参与编写《中国式现代化在前海的生动实践》专著、参与建立“前海第一课”学习制度、参与写作《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积极探索与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相适应的党建模式》文章等,以青年视角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海经验”,让每一位“前海人”全面系统了解前海的前世今生,将“前海模式”向全国复制推广。
在参与编写《中国式现代化在前海的生动实践》过程中,郭佳宁主要负责撰写修改书稿提纲、资料搜集整合、跟踪编写进度等工作。“在实地一线调研过程中,前海的生动影像、数据和案例跃然纸上,也注脚着‘前海模式是可行的’这句话背后的学理意义。”郭佳宁说。
不仅于此,运用所学之长,郭佳宁参与筹备成立前海“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下的党建专委会”,参加“薪火相传深改革,党建引领促发展——宝安区第二届党建辅导员专题研学活动”,并聚焦青年发展,参与组织筹备“前海香江青年荟”成立仪式,为深港青年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服务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
郭佳宁表示,作为深港青年“深港同心”交流交往交融活动品牌,他们将更多港式元素、港味风格融入“前海香江青年荟”活动中,定期举办“深港TALK”“青春学堂”“旗帜引领 紫荆绽放”等人文活动,增强港澳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以研学实践、青年联谊、交流参访等为载体,为在前海学习、工作的香港青年提供便捷、多元化的服务。
在深圳,郭佳宁切实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年轻活力、开放包容,也见识到前海的生机勃勃,“一天一个样”。
“以专业所学服务前海所需,以前海为‘田野’,挖掘真问题,开展真调研,努力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前海故事。”郭佳宁说。
脚下踩一方泥土,为产学结合建言献策
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彭楠最终决定将实岗锻炼地点选在了通化市柳河县——吉林省一个典型的农业县。
“选择到吉林,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充满好奇。东北自然禀赋优越,民俗文化独特,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一番起落浮沉,如今东北全面振兴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我很期待一次深入学习的机会。”彭楠说。
吉林全省大力发展人参产业,在调研中,彭楠发现柳河人参发展极具潜力,“柳河被称为‘中国野山参之乡’,人参自然生长条件得天独厚,前景广阔”。
同时,彭楠也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人参种植环节整体缺乏统一标准,参户凭经验用药,销售环节收购渠道与定价不稳定,参农比较收益低。此外,在市场营销上,符合有机种植标准的人参找不到相应市场,附加值难以体现,而且当地缺乏成熟的统一品牌,个体单打独斗难成气候”。
为此,彭楠形成初步工作思路,“一是在需求侧链接,严格筛选本地高品质野山参直接进入CSA(社区支持农业)有机市场,提升参户收入,为有机人参建立入市标准。二是在供给侧转型,鼓励本地种植合作社参考CSA模式,建设高标准有机人参种植基地,为有机人参建立种植标准”。
在彭楠看来,CSA模式聚集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有机农业经营网络,拥有成功的经营案例可资借鉴,并在全国积累了数百万人的高端消费群体,市场广阔。最重要的是,CSA模式可以让农民直接拥有产品定价权,中间过程完全透明,有利于提升农民地位。
如今,在彭楠推荐下,CSA模式已经得到柳河当地支持,全国领先的农场经营主体到柳河实地考察,寻求合作,当地参农积极参与,共建人参有机种植基地也被列入下一步计划。
“这或许能从根本上提升柳河人参的竞争力,增加参户收益。”彭楠说。
去年11月,在彭楠积极搭桥对接下,中国人民大学“陕公大学堂”走进通化市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院长王文教授到场做主题讲座,并被聘为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高端智库专家。
彭楠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与通化市共享红色基因,为当地引进“陕公大学堂”,是希望借助该品牌公益讲座活动为地方干部送课上门,并为当地引进高端人才,密切校地合作,助力地区发展。
去年年底,作为青年组成员,彭楠参与到《吉林省青年发展友好型省份建设规划》编写工作中,全省在产业政策、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文化风尚等诸多领域齐心发力,这让她深刻体会到吉林省重视青年工作、服务青年发展的态度和留才引智的决心。
再过不久,彭楠的实岗锻炼就将结束。但在她看来,在柳河的工作不会因项目结束而终止。
“习近平总书记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柳河,我结合所学,尽己所能为当地发展贡献力量,也在锻炼过程中找到人生的方向,回答了自己‘人应该度过怎样的一生’的问题,实现了双向奔赴。”彭楠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