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探索农业韧性发展
发稿时间:2025-05-14 10:08:00 来源: 中国环境APP
在陕西咸阳的苹果园里,在重庆的某智慧化梨园中,在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长廊下,活跃着一群特别的青年身影——陕西师范大学气候韧性农业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的成员,他们正用镜头、笔头和脚步,记录农业与气候博弈的鲜活故事。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有人用视频记录苹果园水肥一体化设施精准滴灌的瞬间,有人用照片定格梨树二次开花的节气时差现象,还有人用文字记录数智技术赋能酿酒葡萄气候生态价值实现的最新实践。这群年轻人正以多元视角,探寻着现代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答案。
用经济学理论破译气候密码
气候变化正重塑着人类生存图景,而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农业首当其冲。在这场关乎未来的应对行动中,一群青年学子正将经济学理论与田野实践结合,在数据与现实的碰撞中寻找绿色转型的突破口。
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葡萄园里,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学生温淑绮正用经济学工具破解气候难题。作为调研团队的负责人,她带领成员以当地酿酒葡萄气候品质认证为样本,通过实验,精准量化消费者对不同气候特征葡萄酒的偏好及支付意愿。这项研究推动当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了解最新市场动态。
而另一名成员陈政吉则在调研中萌发新思路。他尝试运用合成控制法这一前沿经济学模型,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行量化评估。从田间数据采集到模型构建,这位年轻人将当地的优良特色气候价值用数据呈现,帮助提升了农业产品产值。“我们希望用数据说话,让政策制定更精准。”陈政吉表示。
把论文写在田野上
这群青年学子经常深入田野,走进果园。他们真实感受到春季霜冻如何影响苹果开花授粉,夏季高温干旱如何影响梨树次年收成。
在重庆智慧化梨园中,陈政吉同学详细观察着一套微气象观测站。他表示,“详细询问果园管理者后,我终于明白气象观测站是如何将果园局地的温度、降水、风速、相对湿度等天气要素进行采集、传输的,以及果园管理者是如何运用这些观测要素进行防灾减灾、发挥气候要素价值的。”
从传统果农凭经验看天,到现代农业企业用数据驭天,陕师大学生李桐遥在对比三类经营主体后有了新发现。她表示,“以前总把‘气候公正’挂在嘴边,贴近土地,走近农民后才懂,真正的韧性发展是让每个农户都拥有对抗极端天气的‘铠甲’。”
成果:不止于论文
十个月调研,五万字报告,两篇学术论文——这些数字背后是更实际的改变。在陕西咸阳苹果园,团队提出的气象指数创新保险方案得到当地农技人员认可;在宁夏贺兰山,酒庄开始参考气候品质认证优化种植策略;在秦岭腹地,调研团队与当地气象局联合组建创新团队,共同谋划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途径。
“以前觉得‘气候行动’是宏大口号,现在明白,它可以是一套传感器、一份认证标准,甚至是一次和果农的对话。”团队成员李桐遥如是说。
这支团队的故事,没有停留在学术荣誉里。他们的脚印留在田间,解决方案写进建议,而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当年轻人用知识和诚意直面气候挑战时,农业韧性发展的答案,正一点点变得清晰。(中环报见习记者吴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