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大练兵”:高校学子如何借社会实践一展身手
发稿时间:2025-07-02 10:04:00 来源: 中国城市报
7月暑假来临,如何助力大学生在接下来近两个月时间里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积累职场经验,提升就业能力,成为政府、高校和家庭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国家部委曾发文对高校实践育人作出明确指示,如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深化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提到,各高校要紧密结合自身学科专业,找准“小切口”展开“大纵深”,强化特色性的实践服务……
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高校响应号召、积极行动,组织在校大学生开展针对性更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日前,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了三所高校的师生,了解他们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及今年暑假的社会实践规划。
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大二学生杨景雯在“挑战杯”校赛展台上作科普宣传。受访者供图
医学理论融入社区服务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渠冰连续多年带领同学开展基层医疗调研社会实践。“去年,我们深入开展了乡村健康信息传播现状调查研究,2025年将继续开展健康生活、卫生习惯和疾病预防等医学知识科普宣传。”渠冰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
最初,渠冰认为,专业医学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从事社会科普,并不复杂,通过发放宣传册、张贴科普海报即可完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社区现场,不少中老年人虽然对宣传册上的内容好奇,但只是匆匆翻阅,真正能理解并记住的寥寥无几。这让渠冰和同学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科普宣传方式。经过观察和尝试,渠冰发现面对面的讲解和交流效果要远远优于单纯的图片和文字宣传。“特别是当我们学着用当地方言与老人交流时,科普效果事半功倍。”渠冰说,“暑假我们将继续依托‘方言’这把神奇的钥匙,开展科普实践活动,在提升医学生专业与沟通素养的同时,助力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
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大二学生杨景雯暑假打算参加学校在城郊区域开展的实践活动。“此前,我得知不少居住在郊区的老人因患有基础疾病而陷入担忧与焦虑中。这些老人不仅可能随意自行增减药量、抗拒就医,甚至对保健品盲目迷信。”杨景雯说,面对这一现状,她将药品复杂的说明书拆解成简单易懂的原理,深入浅出地为老人们讲解。同时,她着重强调了不遵医嘱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一番“吓唬”取得明显效果,许多老人逐渐改变观念,不再一味迷信民间偏方和保健品,越发重视科学的治疗手段。
除了科普宣传,杨景雯还和其他志愿者同学一起参与了武汉市某医院的手术临床见习。在一次肠吻合手术中,她们深感,如果想提升该类手术的效率,同时降低肠瘘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可用带有微针的器件贴敷在肠管内部。然而,杨景雯等经过多次尝试后发现,器件贴很容易脱落,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和达到预期效果。
为解决这一问题,杨景雯提出设想:在针尖设计类似“倒刺”的结构,使其能够牢固勾住肠管两侧组织。“随后,我们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了大量文献调研与实验。经过反复尝试,团队最终选定了一种适配材料制作针尖,并自主设计了其3D结构。这种特殊的针尖在接触肠管组织后,20分钟内即可定向弯曲并紧密贴合,有效解决了针尖易脱落的难题。”杨景雯介绍道,“该诊疗系统已获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湖北省省赛特等奖。暑假期间,我们将推进该系统的大动物手术验证,为后续临床转化奠定基础。”
专业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自2024年4月《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发布以来,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以下简称“湖南农大公管法学院”)持续在多个乡镇地区开展实践活动。“今年暑假,我们将继续遵循国家有关文件要求,把专业特点融入志愿服务之中,实现价值观塑造与就业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湖南农大公管法学院副书记潘斌介绍道。
韶山市清溪镇长湖村作为湖南农大公管法学院今年的定点实践活动村之一,不仅是潭湘宁边区旧址驻地,也是湘潭抗日游击队的一个重要根据地,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湖南农大公管法学院“湘农观察”志愿服务小队在与长湖村村干部和村企业家就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情况进行沟通时了解到,长湖村过去曾面临红色资源分布零散、红色记忆逐渐湮没、产业联动发展不足等诸多困境。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乡村红色文化与特色产业的有机联动,成为当地亟待攻克的发展难题。
去年底至今年5月,学院志愿服务小队扎根长湖村,与历任村干部、退休教师、集体经济合作社股东等深入交流,全面掌握了长湖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45万字的《百年长湖 红色传承》口述史,总结了包含产业振兴、乡贤助村、红色文化、基层治理等内容的六套工作法,提出“一体化整村运营”的基本思路,并制作宣传视频,助力长湖村农文旅产业综合发展。
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字垭镇青云桥村是湖南农大公管法学院的另一处定点实践基地。去年,学院学生李文杰首次听闻要在该村进行实地调研与志愿服务时,心中不免生出几分忐忑。这位从小在城市长大的青年,对乡村的印象多是“偏远不便”“环境恶劣”“产业落后”。然而,当他真正踏上青云桥村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大为改观——青山绿水间,羊肚菌种植、奈李种植基地与大豆加工工厂等企业蓬勃兴起,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为推动当地特色种植产业进一步发展,湖南农大公管法学院依托学校丰富的技术资源,为企业家和农户提供科学规划与技术指导。随着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青云桥村的民生硬件设施也发生显著变化。当李文杰再次漫步于村中,他看到文化广场上村民们健身休闲的热闹场景,也看到太阳能路灯下工人们下班回家时轻快的身影。“这段社会实践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产业兴盛与村民生活水平提升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体现。”他还坚定地说,“高校学子毕业后投身乡村建设,同样能开辟属于自己的事业道路。”
创新设计赋能城市更新
今年,不少北京市民惊喜地发现,部分区域的地标建筑与社区居民楼焕然一新,文化韵味愈发浓厚,功能性也显著提升。在大家纷纷称赞这些变化时,却鲜有人知,这些精妙设计背后的创意者竟是一群20岁出头的大学生,而他们均来自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西郊机场社区文化墙更新项目,便是北京城市学院艺术设计学部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实践探索的重要成果。面对年长居民对机场历史的深情追忆与年轻居民对创新设计的热切期盼,该校实践团队深度挖掘社区文化底蕴,巧妙地将艺术化排版与现代化设计元素相融合,把社区文化与IP形象完美结合,打造出一面既具社区特色又洋溢时代气息的文化墙。
在北京市海淀区常青园社区楼门文化设计项目中,北京城市学院艺术设计学部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刘子晗展现出独特的设计思路。“最初,我发现原始规划图与实际场地存在诸多不符,便深入现场进行细致勘察,结合空间结构与采光特点对方案进行优化,确保设计既美观又实用。”刘子晗回忆道。同时,他与楼门长及该单元居民沟通,倾听大家的建议并改进提高,最终顺利完成该项目。
对于北京城市学院这些在社会实践中“大展身手”的学生,海淀区四季青镇责任规划师于小菲给予高度评价。她认为,推动学生走入社区,一方面可以通过大学生的热情和活力,感染、营造共建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同学们提供了解、参与社区更新工作的实践场所和学习机会。
目前,北京城市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大一学生已经深入参与到社区微空间更新改造项目中。北京城市学院城市建设学部副教授冀文彦表示,之所以助力大学新生尽快完成从“理论学习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身份转变,是因为在当今时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的技能,更需强化在资源优化、设计创新、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参与规划设计项目时,充分考虑材料和预算的制约,不仅能有效锻炼大学生的资源整合与设计创新能力,还能培育其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意识以及抗压与项目管理能力,为未来顺利步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