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要闻推荐 >> 正文

大学生三下乡探索“编织+助残”乡村振兴新模式

发稿时间:2025-07-11 09:55:00 来源: 潇湘晨报

  “这些杯垫、草莓,是我们和村里的弱势群体阿姨、姐姐们一起设计制作的,每卖出一个,她们就能多一份收入。”7月10日,湖南农业大学舞蹈表演专业学生董洁手持精美的编织工艺品,向记者展示着团队在溆浦县坪溪村的帮扶成果。本次公益行动名为“‘山月共生’——坪溪村弱势群体帮扶公益项目”,助残志愿者们正以诗意的力量打破残健隔阂,成为大学生助力湖南省“残疾人友好型省份”建设的生动注脚。

  千年诗意照进现实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名句,被项目团队赋予全新内涵。团队指导老师、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唐勇解释:“‘青山’是残障群体面临的物理障碍和社会偏见,‘明月’则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美好生活。”

  在坪溪村,41名残障人士中75%为肢体残疾,多数从未有过稳定收入。团队联合省残联、“美丽工坊”,将非遗瑶绣与现代编织结合,开发出杯垫、玩偶、背包等系列产品。湖南省技术能手、助残先进个人周妹担任技术指导,她感慨:“这不是施舍,而是让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成为手工编织专家、文化传承者。”

  三链融合破解困境

  项目创新“教育链-就业链-产业链”模式。在教育链上,通过7天培训,参与学习的包括残疾人群体、留守妇女等达到了47人,老师现场教学,确保70%以上学员掌握技能、制作出产品;在就业链上,“美丽工坊”提供技术支持、物料和工具、原材料,残疾人、留守妇女等在家即可参与生产,按件计酬;在产业链上,多数产品采用订单式制作,成品通过“美丽工坊”即刻销售,部分产品远销非洲。此外大学生通过“直播带货+线下体验店”,扩大了产品的销售覆盖面和影响力。

  初中毕业的言语障碍者周思湘通过七天的学习,熟练地掌握了基础编织技法,学会了三款产品的制作,她手里拿着的包包,即是她这几天的成果之一,单价168元。依照这样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在家编织即可月入4000-6000元,可大大减轻家庭负担。她“说”:“这些大学生朋友,给她带来了自信,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还发现了自己的闪光之处,之后还要继续学习更多编织技艺,做出更多产品。”

  青春力量激活乡村

  这支由2名教师、1名技术专家、12名大学生组成的团队名为“友友的朋友”,取名于湖南省残联IP“友友”,大学生在唐勇的带领下,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了助残志愿者的公益事业,这两年间,参与了省残联八代会、助残日、中非民间论坛妇女与残疾人分论坛、“友友的店”经营管理等系列事务当中,学习到了助残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残疾人相处的方式方法,它们建立了视频号“友友的朋友”,开始了公益直播;编排主题舞蹈助力乡村文旅融合,消除村民心理隔阂。

  后续,坪溪村的弱势群体每件产品附带手作人故事卡,消费者可扫码观看制作视频,产品也将在省残联“友友的店”、美丽工坊线上平台等地上架销售。村支书肖慈稳说:“没想到这次大学生下乡带来的不是调研,而是真技术,是真的受到老百姓喜欢,是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定制的项目,他们即使不在村里了,我们一样可以继续手工制作。”湖南省残联“美丽工坊”负责人韩丹评价:“大学生用创新思维把政策落地为具体场景,这种‘小而美’的实践值得推广。”

  正如团队名称“友友的朋友”寓意,当青山不再阻隔,明月共照前行,乡村振兴便有了最温暖的底色。(潇湘晨报记者 吴雨晴 通讯员 唐勇 潘阳 董洁 张凝)

原标题:“山月共生”照亮残健融合路,大学生三下乡探索“编织+助残”乡村振兴新模式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