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们手捧自己亲手制作的漆扇,脸上充满笑容和成就感的那一刻,我知道,这就是文化根脉认同,传统文化种子在下一代人心里深深埋下。”山西省长治学院历史与旅游管理系学生史晓婧回想起自己在长治市武乡县上电小学参加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时说。
今年暑期,长治学院立足为基层教育培育师资的优势,精准对接乡村振兴的教育需求,选派12个支教队,秉承“萤火微光,照亮教育”信念,开展了“三下乡”社会实践。
“院党委将支教活动纳入了服务地方发展重点工作,明确了12个院系对接12个区、县的全域服务目标。”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史晓东说。
“这次实践表明,我们不仅探索了如何给农村打开一扇多元教育的窗,通过厚植传统农耕文化提升乡土文化自信,而且让学生以到农村去的方式,学本领增才干,架起了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桥梁。”长治学院团委书记郝炯说。
支教乡村 点亮希望
6月30日,长治学院11名涵盖经济学、财务管理、美术、民乐、体育教育等多个专业的优秀学子组成的“经彩领航”支教团,深入屯留区康庄中心学校高头寺寄宿制小学展开了支教活动。
“我们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精心打造了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大领域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包括趣味数学、创意绘画、音乐舞蹈、非遗扎染、红色故事、体育游戏、劳动实践,希望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支教队队长、经济学专业的李雨菡说。
“每日教学结束后,我们都会组织严谨的日评会议,及时复盘,动态调整,确保每一堂课都精准有效,真正让孩子们受益。”带队老师李亮说。
“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梦想的点燃和视野的开拓。”康庄中心学校校长刘岩霞说。
在壶关县,长治学院计算机系的学生依托自己的专业,为店上镇希望学校的学生送上了AI课程套餐。他们精心设计了“人工智能来了”“AI的眼睛”“AI赋能职业规划”系列课程,通过生活化案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智能科技的魅力,启蒙了乡村孩子的人工智能教育。
在沁县漳源镇羊庄小学,物理系的学生精心设计了涵盖科学、艺术、文化等多领域的趣味课程。在科学小实验课上,可乐遇上盐、非牛顿流体等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实验让孩子们惊叹连连,通过亲手操作,他们触摸到了科学的奇妙;创意美术课上,画笔在孩子们手中挥舞,五彩斑斓的画作展现出无限想象力;手工课上,彩纸在孩子们指尖翻飞,形态各异的折纸动物作品悄然成型,奇思妙想在动手实践中绽放光彩;趣味数学课上,团队成员将数学知识融入数字游戏,孩子们在闯关挑战与热烈讨论中,解开一道道数学谜题,原本抽象的数字符号化作探索智慧的钥匙。每一堂课在欢声笑语中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面,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文化传承 自信再塑
“布里生花”非遗扎染体验课上,孩子们在长治学院支教学生的指导下,亲手创作出了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
“太神奇了!我的白布变出了蓝色的星星。”高头寺寄宿制小学三年级学生冯佳禾,举着自己的手帕,爱不释手。
“看到孩子们专注捆扎布料,惊叹于染色效果的那一刻,文化传承的种子就在他们心里悄悄种下了。”长治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张爽爽感慨。
生物专业的队员带领学生走进自然,采集叶片,用最原始的捶打技法制作植物拓印画。工具虽简陋,但智慧无穷——废旧作业本代替宣纸,圆珠笔尾部成为拓印工具,孩子们在捶打中观察叶脉的纹路,感受自然的奇妙。
“老师!我的叶子像小船。”“这片叶脉像星空。”欢呼声中,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灵动完美融合。
在武乡县上电小学,史晓婧向学生们介绍了漆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制作工艺,让孩子们领略到传统工艺的精湛与独特魅力。随后,在团队成员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亲自动手,体验了从设计构思、选色到小心翼翼地取色、装饰的漆扇制作过程。
“孩子们在专注‘漆扇纹样描金’和‘绣球丝线缠绕’中,读懂了传统文化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美学。当他们举着绘有青绿山水的漆扇,雀跃地感叹‘像画一样美’时,我们深深体会到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它并非机械的复刻,而是让年轻一代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文化根脉的认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自信培育,正是教育振兴乡村的核心价值之一。”历史与旅游管理系带队老师张慧军说。
学生下沉 本领提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了解乡村产业发展模式,长治学院中文系学生在上党区韩店街道桥沟村支教之余,学习了旅游直播带货相关技能。
“我们首先学习了直播设备的使用,从手机支架的架设、灯光的调节到麦克风的调试,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直播的效果。随后,专业人员为我们讲解了直播带货的技巧,包括如何介绍产品特点、如何与观众互动、如何营造直播氛围等。我们还进行了实战演练,走进生态采摘园、民俗体验区等场所,尝试向网友介绍桥沟村的美景和特色产品。以后将持续关注桥沟村的发展,尽自己所能为这片美丽的土地添砖加瓦。”中文系支教队队长李茜肸说。
7月1日,长治学院生命科学系的支教队,前往襄垣县夏店镇冀家岭村“艰苦奋斗”教育基地,开启了红色研学之旅。在村党支部书记李晓君的讲解下,队员们通过“乡村图志”“红色记忆”“奋斗岁月”等板块,沉浸式学习冀家岭的农耕文化、抗战历史和劳模精神。通过全国劳模肖丙全从互助组起步,以自家田地试验新技术,最终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事迹,队员们感受到了扎根基层的力量,也坚定了服务乡村的信念。
“这次研学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明确了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带队老师张振飞感慨道。
大手拉小手,青年与学子们共同成长的旅程,孩子们纯真的反馈及积极的改变,让参与支教的长治学院的老师们,也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双向奔赴的温暖,他们纷纷表示,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活动。
“这次‘三下乡’支教活动,为我们地方院校如何以‘小支教’撬动院县‘大协作’提供了借鉴,下一步,我们将构建长效机制,走出一条地方院校与市县合作共同振兴乡村的特色之路。”长治学院党委书记曹景川说。(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吴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