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要闻推荐 >> 正文

黔中大地青春潮涌 实践课堂书写担当

发稿时间:2025-07-24 10:27:00 来源: 天眼新闻

  七月黔山,绿意葱茏;青春星火,燃遍乡野。在贵州连绵的群山与蓬勃发展的乡村之间,一支支青春队伍正用脚步丈量大地,以实干诠释担当。

  近年来,贵州高校师生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将课堂所学融入乡土实践,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在广袤的黔中大地书写了一幅幅“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壮美画卷。这场由团省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多部门联合部署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成为青年学生锤炼意志的“大熔炉”,更化作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筑牢信仰之基:红色基因激荡青春力量

  团省委聚焦为党育人主责主业,组织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依托“贵州青年乡村振兴夜校”项目、“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希望小课堂等阵地,面向农村、社区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广泛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宣讲,通过小规模、互动式、接地气的宣传宣讲,引领全省广大青少年更加自觉地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贵州大学学生彭安娜在实践中感悟到,扎根基层沃土,在服务群众中砥砺初心使命,才是新时代青年践行理想信念的最美姿态。

  依托贵州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各高校团委在社会实践期间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到遵义会址、娄山关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教育,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贵州师范大学团委老师王俣表示,今年学校重点组建了16支“重走长征路 薪火永相传”实践团,同学们沿着红军长征在贵州的足迹感悟信仰的力量,实践效果很好。

  创新实践载体:思政小课堂连接社会大天地

  团省委聚焦“大思政”体系建设,创新思政育人模式,在2025年度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实施“行走的思政课程”专项计划,组织省内10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共同建设一批操作性、规范性、示范性较强的“行走的思政课程”,将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

  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李姗姗老师表示,学生用脚步丈量乡土,用实践解读理论,行走的课堂让思政教育“活”了起来。

  立足贵州红色教育资源,连续两年面向全国高校师生开展“青春长征”专项活动。2024年来自27个省份的612支实践队、6275名师生踏上贵州红色热土,在遵义会议会址前的庄严宣誓,在“红飘带”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感受时空穿越,在花茂村、化屋村的寻访领袖足迹,广大青年学生以脚步丈量历史厚度,用调研解码发展成就。

  2025年“青春长征”专项活动发布以来,已有来自18个省份176支实践队伍报名参加,这场跨越山海的“红色接力”,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扎根生辉。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学生胡锦昊表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踏上红色热土,感受峥嵘岁月,深刻感受到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的信仰伟力与实践真谛。

  赋能乡村振兴:青春汗水浇灌希望田野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内容设计上,团省委注重引导青年学生将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观察社会、感悟思考、调查研究等成果收获转化为建设性意见和举措,指导学生开展“五个一”实践任务,即办好一件惠民实事、进行一场主题宣讲、开展一次结对共建、提出一项务实建议、撰写一份调研报告。

  在“乡愁印记一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宣教活动中,实践团队化身“青春执笔人”,深入农村基层开展村史村事整理、挖掘民俗文化;在“春晖行动·我与家乡共发展”活动中,实践团队化身“家乡代言人”,通过短视频、直播推广家乡文化;在儿童暑期托管工作中,实践团队化身“小老师”耐心讲解难题,为儿童提供学业辅导;在“大手牵小手·青春护苗行”活动中,实践团队化身“安全卫士”,积极参与到儿童防溺水自护教育中;在基层医疗健康义诊工作中,实践团队化身“白衣天使”,在寨村设立义诊点,为村民提供血压测量、体质辨识及用药咨询等服务。

  “我们在习水开展了为期五周的肺功能检查,眼见许多村民健康意识显著提升,‘早发现、早治疗’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队员们都感到成就感满满。”贵州医科大学学生谢宇珈说。

  铜仁学院“微光伴童”团队在碧江区矮屯社区开展学业辅导与艺术启蒙,设计了“学业辅导”“艺术创作”“数字抱团”等环节,得到家长广泛赞誉。

  聚焦乡村振兴主战场、围绕基层“两清两改两治理”等重点任务,团省委着力推动地方需求与学生实践精准对接,9个市(州)7000余个社区面向高校学生发布开展课后服务、防诈知识宣传、社区治理等岗位需求10010个,实践团队踊跃“接单”,广泛开展科技推广、健康义诊、法治宣讲、禁毒防艾宣传、诚信教育、金融普及、环境保护、粮食节约、助农直播等特色实践服务,构建了“实践育人”与“服务地方”深度融合的生动格局。

  “唯有将脚步扎进乡野的脉络,才能触摸乡村振兴的心跳。”贵州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黔青英才”第十一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学员李双双在实践日记中写道。如今,万千贵州学生与来自全国的青年一道,继续行走在黔山秀水间,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伟业,在黔中大地奋力书写新时代青年服务基层的贵州答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晏惠轩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