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要闻推荐 >> 正文

那些被马兰之行点亮的青春

发稿时间:2025-07-24 10:3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近日,南京大学新生学院开甲书院“马兰花开”社会实践团18名师生从南京出发,跨越3000多公里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马兰基地,开展追寻先辈足迹、传承马兰精神的红色之旅。

  赴疆途中,18岁的实践团团长、开甲书院学生刘功泽心情激动又紧张。即将为马兰孩子们授课的他,反复翻看满是批注的宣讲稿。望向舷窗外白雪皑皑的群山,他知道,马兰近了。

  初心如磐:马兰精神的种子在心中扎根

  对实践团师生而言,“马兰”意义非凡。在这个以“两弹一星”元勋、南大校友程开甲院士命名的书院,“马兰”是大家共同的精神坐标,那里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之地,程老奋斗的热土。去年,马兰部队教研室专家来访赠予马兰花种子后,这份精神已在师生心中生根。

  出发前,实践团成员王师师原以为黄沙漫天,抵达马兰,映入眼帘的却是葱郁树木和夕阳下的向日葵花海。“简直是世外桃源。”一代代马兰人的艰苦奋斗,让“死亡之海”罗布泊变成绿洲。

  实践团首站是马兰烈士陵园。小雨中,师生们怀着沉重心情走过墓道。它们的主人,有的在核试验现场壮烈牺牲,有的积劳成疾倒在岗位上,有的永远留在了运输物资的途中……

  其中48座无名墓碑上只刻着“大漠忠魂”4字。背后都有一句:“由于历史原因,逝者资料失却。我们永远怀念为中国核试验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实践团成员程晓田深受触动:“伟大事业非孤胆英雄所为,而是无数平凡人隐姓埋名、用热血与生命铸就的丰碑。”

  寻根大漠:在历史足迹中触摸精神内核

  实践团成员段朝睿此行追寻程开甲足迹。在书院原创话剧中饰演过程老的他,踏上这片土地,“像是做梦一样”。在嘹亮军歌中,师生们探访将军楼、防空洞、蛙鸣山,感受着先辈的朴素与艰辛。

  红砖砌成的四层小楼上,“指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标语分外醒目。二楼一间小屋是程开甲当年办公室。实践团成员郑涵文驻足凝望,感悟到前辈“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在现实中如此具象。

  座谈会上,实践团成员关翔文询问新一代马兰人如何接续奋斗,得到的回答令他铭记:“低头拉车不忘抬头看路,老一辈是引路的明灯,没有过不了的难关。”

  会后,开甲书院师生向马兰基地赠送了特别纪念品:由学校档案馆和开甲书院等整理的《程开甲先生在南京大学工作期间档案文献集》,以及程开甲编著的我国首部《固体物理学》教材。

  奋进接力:以青春之力赓续马兰新篇

  聆听朱光亚起草留美归国呼吁信、程开甲亲探核爆废墟、乔登江两度入伍、黄建琴9次参与核试验等南大校友故事,马兰精神宣讲会令师生动容。实践团成员雷业成决心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将搜集的马兰故事搬上网络。

  马兰之行中,实践团的同学们用各自方式寻找属于自己的青春注脚:黄祺宸在永红中学带来了一堂寓教于乐的“魔法物理学”科学启蒙课;冯爱丽和刘淇在展览馆的文物中,真切感受到第一代马兰人于艰苦卓绝中的拼搏与坚守;朱泽宇、曹继贤、陈陆洋组成的摄影小分队,既用镜头定格今日马兰的风貌,也用心记录下孩子们学成归来、建设家乡的真挚心愿。

  “团队规模扩大,红色教育资源更丰富。”连续两年带队的开甲书院学生事务中心主任唐赟感触:“脚下沾泥,心中才有真情和力量。”

  南京大学新生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施林淼指出,从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到“诚朴雄伟,励学敦行”,都与“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一脉相承。“无论身处何地何岗,努力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就是在践行校训、传承新时代马兰精神。”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仟煜 记者 李超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