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要闻推荐 >> 正文

青春担使命 实践促融合

发稿时间:2025-08-20 10:26:00 来源: 农民日报

  八月骄阳似火,而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村的篮球场上,一群身着志愿者服装的大学生正弯腰清理着每一片落叶。他们的汗水浸透了衣背,却让这个因“村BA”闻名全国的苗族村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娃娃们一进村就实打实地干,连一片塑料膜都不放过!”台盘村党支部书记姜伟指着被打扫得锃亮的村道,向记者展示着大学生们的工作成果。

  这支由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42名师生组成的“经心筑梦团”,近日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将大学课堂搬到了大山深处。在为期7天的实践中,他们带着扫帚、画笔和宣传册,走遍了台江县台盘村、平兆村、小河村、岗党略村等5个村寨,开展环境治理、禁毒防艾宣传、金融反诈教育等8项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村民600余人次,用青春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环境整治打出“组合拳”

  今年以来,贵州省各地深入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实践团成员们进村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清理村道垃圾,整治乱堆乱放,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这些大学生听完政策解读就拿起扫帚、铁钳,围着‘村BA’球场和周边巷道展开‘地毯式’清理。”台盘村驻村第一书记赵之友对实践团的行动力赞不绝口。烈日下,实践团学子们对球场核心区及居民门口进行集中清理,看着焕然一新的球场和巷道,村民纷纷点赞。

  而在40公里外的施洞镇平兆村,另一支小分队正在开展“星级庭院”评比活动。他们逐户走访,对照“庭院整洁、垃圾分类、物品摆放、绿化美化”等8项标准,现场查看、逐项打分,依据最终成绩评定出“五星”“四星”“三星”家庭。“没想到收拾屋子还能拿奖品。”获得“五星”家庭的姜大妈高兴地展示着刚领到的卫生用品。

  “老话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水就是我们的命根子。”施洞镇小河村村干部张黎健对着正在捡拾草丛中塑料袋、打捞水面漂浮物的实践团成员们说。在小河村巴拉河段,实践团成员围绕河道清洁、水质监测、沿岸环境整治及十年禁渔4项任务,排查污水直排、垃圾堆积等问题,以常态化巡查助力河流生态保护。“亲自为这条河做了实事,才真正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分量。”实践团成员王玉恒感慨。

  与此同时,在台盘村的主干道上,实践团成员梁建康正带领墙绘组的同学们挥毫泼墨。他们以苗族传统纹样为底,勾勒出村民打篮球的矫健身姿,墙头“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我们设计了3套方案,最终选择了这个融合体育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设计。”梁建康说,这些墙绘不仅美化了村容,更成为传播文明的“视觉窗口”。

  “多维度”构筑安全防线

  “每传递一次,红豆就会增加,这就像艾滋病毒的传播过程。”在台盘村的禁毒防艾宣传点,实践团成员唐诗雨正在用染色的红豆模拟病毒传播,向围观的村民讲解禁毒防艾必要性。

  “我们希望用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消除村民对艾滋病传播的认知误区,让他们明白预防的重要性。”实践团指导老师魏来说,实践团积极拓展志愿服务边界,不仅聚焦于守护村民的健康与财产安全,还接力开展了金融反诈普及活动。

  “阿婆,您看这个短信,里面带字母的链接千万别点。”在小河村的党群活动中心,唐诗雨正用苗汉双语给留守老人张阿婆讲解防诈口诀。针对乡村老年群体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实践团创新推出了“顺口溜+情景剧”的宣传模式。“陌生链接不乱点,验证码是钱袋子,转账先问子女意……”这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是队员们结合当地语言习惯精心编写的。更让村民印象深刻的是同学们自编自导的反诈情景剧,通过再现“保健品诈骗”“冒充公检法”等常见骗局,让防范知识入脑入心。

  消防宣传小分队则带着自制的教具,走进台江的沿街商铺,发放消防安全宣传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火灾的应对措施和逃生技巧,耐心解答商户们的每一个疑问。“油锅着火千万不能用水泼!”梁建康一边演示,一边指导商户们使用灭火器。据统计,实践团成员共走访了70多家商铺,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有效提升了商户的消防安全意识。

  理论文化双轮驱动

  在平兆村巴拉河村的民族团结广场,一场特殊的“理论宣传二人讲”正在进行。平兆村驻村第一书记梁任敏与实践团成员罗钰琳搭档,以“从乡村变化看政策力量”为主题,用鲜活的事例解读乡村振兴战略。

  “10年前我们村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现在家家住新房,这就是政策的力量!”梁任敏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把党的好政策讲明白、讲透彻。罗钰琳则通过展示实践团拍摄的新旧对比照片,让村民们直观感受到家乡的变化。

  这种“理论+实践”的宣讲模式深受欢迎,现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有村民感慨:“真是眼见为实,听他们一讲,心里更亮堂了,这日子过得有奔头!”

  夜幕降临,“村BA”球场灯火通明,这里正在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实践团成员杨燕头戴银冠、身着具有民族特色和乡村元素的服饰,与队友们带来精彩的苗绣走秀。裙摆随步伐摇曳,银饰在灯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绣着花鸟纹样的衣襟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从环境整治到安全守护,从文化浸润到理论宣讲,实践团正以多元实践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我们通过理论宣讲、红色教育、生态保护、环境整治等多元形式,实现了高校服务基层与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邓志鸿说,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拓展服务领域,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让青春力量在基层绽放。(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佳兴 实习生 李彦锋)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