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要闻推荐 >> 正文

遗址公园来了一批大学生志愿者

发稿时间:2025-08-21 10:41:00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位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汉代长沙王陵墓群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诸侯国陵园,迄今已发现26处汉长沙国王(王后)陵墓,已发掘的5座陵墓累计出土各类珍贵文物5000余件套,被誉为“汉代诸侯王陵寝的百科全书”。

  这个夏天,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迎来了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遗址保护、研究、策展和公众教育等工作中,为千年古遗址赋予了青春活力。

  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陈宇翔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参与了“传世文献中的长沙国史料整理研究”课题。“我主要负责查阅方志等相关文献,从中梳理关于长沙国的记载,一个多月来已完成《湘城访古录》《长沙贾太傅祠志》等10部方志的整理辑录工作,梳理出关于长沙国的记载6000余字。”陈宇翔说。

  通过电子数据库,陈宇翔每周能阅读两三本典籍。“这些古籍多采用繁体字和竖版排版,阅读工作的难度很大,但这项工作能让我深入了解了汉长沙国的历史,对我日后从事文献学工作很有帮助。”他说。

  为帮助志愿者适应这里的工作,长沙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专门组建了业务团队对志愿者进行手把手教学,帮助他们了解文物保护的价值,也传授他们相关文献的阅读方法和研究范式,引导他们不迷信一种观点,坚持独立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关于长沙国建立的原因有3种说法——抵御外敌、拉拢人心和安抚民心,且每种观点都有相关史料作为论据,受益匪浅。”来自长沙学院的志愿者沈懿函说。

大学生志愿者为参加汉文化夏令营的学员授课。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供图

  汉代人的餐桌上有什么、汉代工匠是如何制作手工艺品的……7月下旬,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联合桃花井社区开展了一场为期5天的“一器一物见长沙”汉文化夏令营,围绕“王陵初探”“历史长河”“手工体验”“美学课堂”“食尚汉味”五大主题,通过专业课程与互动体验,为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带来了一系列有趣又有深度的汉文化课程。

  从活动策划、课程内容设计、现场授课到教学互动组织,志愿者全程参与到了此次夏令营中,弥补了遗址公园人手不足的问题。

  “我参加了‘历史长河’板块的授课,在研读文献的过程中,我对一些历史人物有了深入了解,希望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沈懿函说,她用了一周时间查阅资料、准备课件,经过遗址公园指导老师的修改,最终站上讲台,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细节,生动讲述了汉代长沙国的历史以及吴芮、贾谊、刘发等人物的故事,不仅课程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她也收获满满。

  长沙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主任龙耀华介绍,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作为正在建设中的遗址公园,既要推动项目建设,又要开展学术研究,还要通过不定期开放和社会教育活动推进考古成果全民共享,人手难免不足。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在助力公园在推进建设的同时,也能开展对外开放和社会教育活动,使其更好地发挥价值。

  “通过深入参与策展工作,我认识到文博展览是在观众与历史之间搭建一座桥梁,通过观众喜欢的方式引导他们了解历史。”来自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志愿者颜馨圆在老师指导下,参与了“十年守护,五十年回望——曹[巽][女]墓的西汉生活与王陵记忆”展览的策展工作,该展览计划8月底前在遗址公园展出。

  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志愿者张弛参与了文创产品彩绘凤鸟纹漆盘书签的设计工作。“这款书签以渔阳王后墓出土的彩绘凤鸟纹漆盘为原型,保留了文物原有的配色、纹样,辅以镂空雕刻工艺,灵动美观。在汉文化夏令营活动中作为奖品送给参与互动的青少年,很受欢迎。”张弛说。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设计的彩绘凤鸟纹漆盘书签。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供图

  看到大学生志愿者喜欢玩游戏,龙耀华鼓励他们整理提炼汉长沙国历史文化和出土文物中的元素,与动漫游戏企业联系,尝试将汉文化元素融入游戏开发中。志愿者也很积极,纷纷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以及这段时间学到的知识,撰写了策划方案,为相关项目团队贡献了不少好点子。

  “当前文博场馆中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多,我们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也是希望更多具有专业背景的年轻人加入大遗址的保护利用队伍中,吸收他们的想法,建设对青年更加友好的考古遗址公园。”龙耀华说,志愿者通过此次锻炼,收获了知识,也为遗址保护注入了活力,构建起“专业机构+青年力量+社区联动”的社会教育模式,形成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公众教育”的良性循环。(记者 张玲)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