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要闻推荐 >> 正文

一名大学生的乡村实践日记

发稿时间:2025-09-02 10:23: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明确提出:“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近年来,各地各校下功夫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个暑假,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再次走出课堂,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我们通过记录他们的实践足迹,展现新时代青年学子在基层一线的成长与担当。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姚遥从未想过,从小在北方城市长大的他,会与上千公里外的福建省宁德市下党乡下党村结下不解之缘。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得益于中国人民大学构建的社会实践体系,姚遥走进下党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今年,中国人民大学共有5000多名学生、分10余路奔赴祖国各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从广袤边疆到田野乡村,从街头巷尾到社区企业,都留下了人大学子的青春身影。

  下党,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让习近平总书记“一辈子都忘不了”?它又如何从昔日的“五无乡镇”,蜕变为今天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在那里,姚遥用六周时间寻找答案。他坚持写日记,将自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感悟,以及对基层工作和百姓生活的点滴认知,凝于字句之间。他将这些日记命名为《下党日知录》。

  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晴

  初到岗位,一切都是新鲜的、新奇的,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投入到一切可能的工作之中,干出一番大事情,给下党的乡亲们留下属于我们的一份贡献。

  迎着朝阳从中国人民大学出发,向南疾行1700多公里,辗转飞机、高铁、汽车,待姚遥与同赴下党村实践的刘泓延最终抵达时,已是月明星稀。

  这里曾是闽东最贫瘠的土地,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整个下党乡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

  第二天一早,姚遥被一阵欢快的鸟鸣声唤醒,他快步走出屋子,只见四周群山直插云霄,修竹溪傍村而过,我国单孔径最大的古代木拱廊桥——鸾峰桥静立于潺潺流水之上,与错落有致的屋舍相映成趣,桥上游人如织,宛若画中景。

  “很难想象,这就是当年那个因为道路不通,连猪都怕养肥了挑不出去的落后乡镇。”姚遥在日记里写道。

  如今,下党村常住人口550人,全村以茶叶为主导产业,还发展了食用菌、林下经济等产业,更有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村集体年收入达200多万元。

  “快来尝尝我们下党的茶。”村民王光朝热情地招手,把姚遥引到堂屋的小茶桌前。桌前,已围坐了好几位村民。在下党,家家户户都摆着小茶桌,不论走进谁家,主人都会热情地泡上一壶茶。

  交谈中,村民们给初来乍到的姚遥讲起了脱贫故事。“当年知道了党和政府支持修路,大家干劲十足,扛着锄头、背着被子、提着米来挖土方。现在,下党的路越修越好了,新的水电站也开工建设了,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啊。”下党村原党支部书记王明祖说。

  “最开始带着大家办茶叶合作社,真是不容易,只有少数村民愿意加入,我们几个党员就冲在前面。现在,全乡600多户茶农都在我们的合作社了。”说这话的是下党村原村委会主任、滴水缘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党支部书记王菊弟。

  夜深人静,姚遥将这些见闻写入日记:“下党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我们党心系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生动写照。”

  入职第二天,一场“大考”猝然降临。接上级指令,台风“丹娜丝”即将登陆,要求下党乡干部全员24小时值班,重点区域加强巡查排查,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姚遥被安排在乡政府值班,负责接听电话。这一夜,姚遥没有合眼,直至雨势渐小,他才松了口气。走出值班室,看到村干部陆续回来,有的鞋上全是泥,有的雨衣还在滴水,却没人抱怨。这一刻,姚遥突然明白,“人民至上”不是一句口号,是基层干部们踩着泥、蹚着水,一步步走出来的。

  考验才刚刚开始。福建的夏天湿热难耐,外出没一会儿就汗流浃背。山中蚊虫更是防不胜防,几天下来,姚遥的胳膊和腿上全是红包。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也成了难关,他起初努力辨听,却仍只能捕捉零碎词句。

  然而,这些小困难并未阻挡姚遥参与工作的热情。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雨

  每一次,我都尽力尝试着把那些厚厚的文件和宏观的政策,“翻译”成他们听得懂、用得上的家常话。这不仅是在传递信息,而且是在与我面前一位位可敬可爱的村民们实现心与心的沟通。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打开姚遥的日记,这句话格外醒目。

  36年前的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踏上了这片土地,用脚步与汗水为“三进下党”的佳话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能够在这个特殊节点来到下党学习锻炼,我的内心既充满崇高敬意,更深感薪火相传、使命在肩。”姚遥感慨道。

  过去的半个月,姚遥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新闻稿撰写、档案整理、文件修订,还经常跟着村干部处理各种事务——安装三轮车牌照、宣讲反诈知识、督查道路施工……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在他眼中却是一页页厚重的“群众工作教科书”。每一件小事,都在教他读懂基层,理解人民。

  早在几个月前,姚遥和其他准备前往党政机关一线锻炼的同学们就已经开始为这趟行程做准备。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唐颖介绍,学校专门组织了公共服务、廉洁从政、公文写作、社会调查方法等一系列培训课程及各类研讨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夯实理论根基、掌握实践技能。

  但真正的课堂,永远在田野乡间。姚遥和刘泓延开始了走村串户的调研。他们背着本子,敲开一户又一户的家门,围坐在灶台边、院坝前,听大爷大娘、大哥大姐讲他们的故事。

  “今年的茶叶行情一般,但好在有合作社兜底,我们不愁卖,价格也有保障。”

  “现在的路越修越好了,村里的生活真是大变样,我们特别感恩。要是上山采茶的路也能拓宽一点儿就好了。”

  “现在孩子就在家门口上学,非常方便,希望政府能给学校再多安排一些好老师,让孩子们能学好知识,考个好大学,将来再把下党建设得更好。”

  …………

  每一次谈话,都从拉家常慢慢开始;每一条政策,都用老乡听得懂的语言细细解释。交通、农业补贴、乡村教育……调研越深入,姚遥越体会到“乡村振兴”这四个字背后的千钧重量与复杂内涵:“老百姓在乎的不是一个个指标,而是落到实处的福祉,要想做好基层工作,光会说不行,更要会听,光会想不行,更要会干。”

  在姚遥日记里,王灿林的名字频繁出现。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村民,自发创办了当地的义务消防救援队,多年来不顾危险、不求回报,只为守护一方百姓平安。“这种精神,是任何公文写作技巧都无法替代的。它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姚遥说。

  姚遥也尽己所能帮助王灿林一家。王灿林的儿子因意外致残,一度消沉自卑。4年来,包括姚遥在内的4批人大学子来到下党,陪伴他慢慢走出阴霾。今年,姚遥和刘泓延更是帮助他填报高考志愿,还为他制定了长远的学业计划。

  在王灿林眼里,两名大学生“热情、真挚、接地气”,“他们和村里的老人聊天,就像对待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亲切,还自掏腰包,为老人送去米面油”。

  “其实,正是在这一件件‘琐事’中,我们体会到了基层工作最真实的面貌,更体会到了什么才是平凡铸就的伟大。工作不在于追求轰轰烈烈,关键是要有千磨万击还坚韧的毅力和细水长流的恒心。”姚遥在日记里写道。

  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 阵雨

  我是把自己真的当作一个“下党人”来做事情了。我青春的这一段宝贵时光,已经无可改变地与下党交融在一起了……

  “我们究竟能为下党做些什么?能不能把我的专业和下党的需要进行结合,为下党带来点儿‘新’东西?”在日记中,姚遥向自己提问。

  就在不久前,姚遥、刘泓延与村民王灿林一起,重走了“党群连心路”。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从上屏峰村出发,冒着酷暑走了两个多小时山路来到下党村。如今,这段山间小路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党群连心路”。满怀着期待,姚遥一行人踏上了这段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旅程。

  行走途中,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雨迫使他们暂缓了前行的脚步。雨水让陡峭的石路变得湿滑无比。此时每迈一步,大家都战战兢兢,生怕稍有闪失,掉下深渊。但一不留神,姚遥还是结结实实地摔了一跤。

  走完了全程,站在路的尽头,姚遥感慨万分:“这一趟,我终于懂了‘异常艰苦、异常难忘’这八个字的分量!”

  渐渐地,一个想法在姚遥心底愈发清晰:要让更多同学知晓下党的故事。

  于是,一场“云游下党”活动启动了。姚遥扛起了从策划对接、信号测试到现场踩点的所有工作。那几天,他带着团队顶着烈日暴雨,走遍下党古村每一个角落,反复调试设备、确认动线,“只想把下党最真实、动人的一面,完整呈现在同学们眼前”。

  最终,150多名在全国11省市20余地实岗锻炼的人大学子通过屏幕共同走进下党,聆听“三进下党”的感人故事,共同见证山乡巨变。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易评价道:“这不仅是一场‘云游’,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课、一堂厚重的思政大课。”

  “也许,一次两个小时的‘云游’改变不了什么,”姚遥在日记里写道,“但我相信,总会有那么几个人,因为这次活动有所启发。”他期待未来能运用专业所学,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提出的观点和思路进行学理阐释,把“下党故事”和精神真正传承下去。

  实践接近尾声,姚遥和刘泓延又随宁德市乡村振兴指挥部奔赴古田、屏南、寿宁等地,深入农业龙头企业考察。在“梦之乡”茶厂,他们了解到“定制茶园”如何带动茶农脱贫;在碑坑山村,“零碳茶馆”展示了科技赋能乡村的奇妙可能。他们也发现,并非所有产业都适用看似理想的“订单农业”——比如银耳生产受环境温湿度等因素影响波动较大,订单反而可能损害农户与企业利益,更合适的应是按质分级定价。

  “政策制定者绝不能想当然。只有真正走进田间地头、坐到老乡身边,才能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径。”姚遥感慨道。

  调研结束后,他与团队完成了1.3万余字的《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推动联农带农》专题报告,从加大财政支持、拓展多元销售渠道等角度提出了5项切实建议,并被宁德市乡村振兴指挥部参考。

  在“大下党”片区共富联合体党委专职副书记宋建龙看来,基层的实践经历不仅能让大学生接触到生动的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尽早实现从学生到能扎根实地、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者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实践即将结束的时候,在王灿林家,姚遥收到了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这是他特意改的收件地址。

  “我相信,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带着下党的记忆,带着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炽热信念,坚定地走下去。”姚遥说。

  中国教育报记者 焦以璇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