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暑期,在文博场馆、旅游景区、非遗工坊、乡村田间,人们能看到很多年轻的、晒黑的脸庞:有人在景区引导游客维持秩序,有人在非遗场馆记录传承人的工作流程,有人带着精彩的节目走进乡村……他们就是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以青春之名、专业之力探寻历史脉络、感悟文化传承、助推文旅发展。
暑期实践从不是简单的“校外打卡”,而是高校连通课堂与社会的重要纽带。从专业知识的学以致用到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从扎根基层历练到助力地方发展,各地高校正通过特色暑期课堂,让学子们在实干中长本领、明方向,为文化和旅游行业注入青春活力。
游学不是打卡式参观而是带着问号行走
记者 朱萌 通讯员 张颖
今年暑假,三晋大地上,山西大学8门通识游学课程同步开展。学生们行走在长城烽燧上、盐湖畦田旁,从探访《山海经》秘境到了解红色木刻,山河有声、历史可触。
“这不仅是学生的暑期实践,更是学校对教育模式的一次深度探索。”山西大学教务处处长宋鹏说。不同于传统课堂,此次游学课程打破校园围墙,在多学科视角碰撞中,让知识落地生根。
山西大学学生为孩子演示木刻印刷技艺。山西大学供图
近年来,山西大学通识游学课程以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2025年,该课程体系进一步拓展,增至8门,涵盖人文历史、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
为让课程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山西大学构建起一套完善的组织与资源整合体系。空间布局上建立了“校本部(理论奠基)—实践基地(技能淬炼)—文化现场(认知升华)”三级空间链,把山西丰富的文化、生态、红色资源转化为校外课堂。以“从边墙到世界遗产:山西长城文明解码”课程为例,校本部阶段先通过历史、建筑相关理论课程,让学生掌握长城研究的基础框架;随后带领学生前往山西长城边塞现场,在实践基地接受实地调研培训;最终在长城烽燧等文化现场,完成认知的升华。
在师资配备上,学校推行“双导师现场教学法”,每门课都配备学术导师与行业专家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传统文化与多维创新艺术表达——解读《山海经》中的山西神话”课程,学术导师负责从文化理论层面解析《山海经》与山西神话的关联,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则现场指导学生,用传统艺术形式演绎神话故事。
同时,学校还搭建起“校—地—企—民”合作机制,组建由外聘教师、研究生、各地专家为团队的授课组,通过校地合作,与地方政府、研究机构等建立联系,对接博物馆、非遗工坊、乡村合作社等,确保每条线路具备足够的学术深度、每个参访点有充分代表性。如在“踏迹乡土:地域文化解码与乡村振兴探索”课程中,学校联合当地乡村合作社,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同时邀请专家解读地域文化,为课程提供专业支撑。
“对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我们会提前提供参访点的背景资料和相关法律基础知识,降低学习门槛。同学们带着疑问参与参访后,再通过现场提问、小组汇报、总结心得体会等方式,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云州法润行·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游学”指导老师薛汶轩介绍。
景区与实践点也为学生量身定制了丰富的体验项目,配合课程开展。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实验室为“探秘七彩盐湖”相关课程提供了场地与设备支持。工作人员指导学生采集盐湖水样本,协助学生使用生物显微镜观察样本,还安排专业人员为学生讲解盐湖生态保护的技术与成果。“山西红色抗战木刻之旅”课程中,鲁迅艺术学校下北漳旧址负责人王松苗结合当天的实地探访,为学生讲述革命时期的艺术创作故事,并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当代青年使命与担当的讨论,让学生在红色旧址感受历史的厚重。
跨专业融合是山西大学通识游学课程的另一特色。指导老师有意将不同专业学员编入一组,促使学生以非专业视角重新审视熟悉的领域。“山西传统造像”课程在筹备阶段,由3位老师从不同维度为游学活动提供启发性指导,美术专业学员聚焦造像的技法演变与艺术风格解析;考古专业的学员则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考据,探究其出土环境、建造背景及历史沿革;统计专业学员发挥数据处理优势,对鸟尊、象尊等文物进行系统数据化整理与分析……各学科视角交织,为游学注入多元创新活力。
对学生而言,这次游学课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收获与独特体验。大数据与数据科学专业的李政韬在“晋脉代码:山西文化计算之美探寻”课程的小组研讨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呈现出古建的年代变迁图谱。“通过将专业知识与山西古建文化结合,我不仅加深了对数据可视化技术的理解,还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知。”李政韬说。
“游学不是打卡式参观,而是带着问号行走。我们希望让每一处游学地点成为教室,带领学生在问题发现、理论解析、技术验证中,形成动态交叉的知识谱系。”一位指导老师总结。
山西大学学生对云冈石窟进行三维建模。山西大学供图
张小敏(山西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要让大学生暑期实践出成效,实现实践点、院校、学生三方共赢,需从多方面精准发力。首先,院校要做好前期规划与资源整合,深入调研区域特色资源,结合自身学科优势设计实践课程,避免课程与实际脱节。像山西大学结合山西的文化、生态资源,打造的多领域游学课程,同时构建“校—地—企—民”合作机制,为课程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持。院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师资配备体系,让学术导师与行业专家共同授课,既能保证课程的学术性,又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实践点要主动参与课程设计,根据自身特色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实践项目,而非简单地打卡、参观。同时,实践点可借助学生实践活动挖掘自身文化内涵,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比如通过学生的调研成果、创意作品,为景区的宣传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最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院校与实践点可共同设计问题导向的任务,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提升能力,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景区获得发展助力,最终达成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把体验、记录转化为教学案例和服务
记者 陈关超 文/图 通讯员 刘芯伊 李家耀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的“海韵非遗·三亚创研”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于8月初正式启动。在老师带领下,学生们前往三亚市的群众艺术馆、南山寺、崖州区盐灶村及吖啦咪苗寨等地,围绕“三亚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这一主题,展开系统调研。10多天时间里,团队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采集文字资料和图片,收获颇丰。
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三亚市群众艺术馆,通过与非遗部负责人深入交流,了解三亚海洋非遗项目的现状,为后续的田野调查奠定基础。
南山寺是三亚规模比较大的文化景区,实践团队围绕“素食烹制技艺”和“鉴真东渡”两大主题进行调研。学生与南山素食制作技艺传人蓝彩伦进行了交流座谈,记录工艺流程。其间,蓝彩伦还展示了其独特的烹饪技巧。
“这次调查,我们体验了当地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获取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全面认识和研究南山寺文化景区的独特魅力。”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副院长邓琼飞说。实践团队还挖掘整理了“鉴真东渡信俗”在当地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民间故事、祭祀活动和艺术作品等。
并非所有的调研都一帆风顺。实践团队在探访一些传统手工技艺时发现,传承人留存的资料非常少,也不能系统地说明技艺的起源、流变过程和特色。比如一些流传已久、受众广泛的传统美食,学生们会深入后厨,详细记录传承人做菜的每一个步骤。队员分组记录了工序中的配料比例、温度节点以及味觉评价,这些珍贵资料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数据。
在盐灶村探访制盐技艺时,实践团队拜访了年逾七旬的老盐工林阿公。他热情展示了与制盐有关的老照片和工具,详细还原了“纳潮—滤卤—煮盐”的古法制盐过程。“过去制盐极为艰辛,首先需引海水入盐田,待其蒸发后留下卤水;接着用传统方法滤去杂质;最后将卤水倒入铁锅,以文火慢煮,方能得到八斤熟盐。”林阿公介绍。
实践团队围坐一旁,聆听林阿公传授的火候口诀和称量配料比例,为能够亲身见证这一工艺而感到荣幸,更希望通过记录,让更多人了解这些传统技艺。
在吖啦咪苗寨蜡染传习馆,传承人马庐慧静坐于靛缸旁,10余名苗族儿童围成一圈,手持铜刀轻蘸蜂蜡,在白布上细心勾勒纹样。队员们则站在孩子身后,认真观摩、记录蜡刀的角度、靛液的温度。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始终秉持“每日一整理、每晚一研讨”的原则,举行多次内部学术沙龙,并完成了3篇调研札记,同时持续推进田野资料转化为教学案例、科研论文及社会服务。
师生向手工艺人了解黎族蜡染技艺
邓琼飞(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副院长)
通过此次实地调研,学生们了解了三亚非遗悠久的历史。这不仅是一次学习之旅,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致敬。这期间,我们接触到了不同性格的采访对象,有的沟通起来比较容易,有的则充满挑战。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与不同人打交道的技巧,得到对方的信任,取得翔实生动的材料。
长期以来,三亚很多非遗项目深藏民间,由于缺乏系统保护和挖掘而面临失传。提升民间艺人的传承、保护、参与意识,是三亚非遗保护的当务之急。文旅部门也要继续加大非遗普查、抢救力度,推动非遗与旅游、教育、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旅游线路,让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
“终于又把你们盼来了,村里热闹多喽!”
记者 周传人
在人民音乐家故里续写传承、在碧海军营中致敬英雄、在千年古镇里唱响古曲新声……这个夏天,浙江音乐学院(简称“浙音”)近千名师生组成的40余支文艺轻骑兵实践团,奔赴全省11市20余个县(市、区),深入海岛、古城、乡镇和农村文化礼堂,开展文艺会演、志愿服务、公益美育、采风等社会实践,以青春力量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音声乐歌剧系师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音乐会。演出结合《黑神话:悟空》IP元素,上演了《看见》《勿听》等创新曲目,吸引了众多听众。“没想到声乐、美术和游戏结合后这么酷,这种跨界太‘圈粉’了。”一位观众说。
浙音文艺轻骑兵坚持送艺术进基层。在衢州市柯城区,音乐教育学院的师生连续参与“百名青年古城艺术共创计划”。水亭门星光码头的露天舞台上,《民族号手》《红旗飘飘》等节目轮番上演。在舟山市定海区荷花社区,音乐美育活动让艺术走进百姓日常生活。“经老师点拨,嗓子更亮堂了。”“原来音乐对失眠真有帮助。”不少社区居民评价。
团队小、活动精、效应大,浙音文艺轻骑兵快、深、精的服务特点和创、编、演的专业优势受到基层百姓的欢迎。一位种茶大伯说:“终于又把你们盼来了,村里热闹多喽!”在音乐家施光南的故乡,浙音师生参与了第七届光南主题音乐晚会。“今天的表演非常精彩,连着两天能在家门口看演出,太开心了。”东叶村村民艾奶奶说。
海风猎猎、波涛汹涌,也没能阻挡浙音师生的步伐。在舟山岱山某部队,文艺轻骑兵为守卫海疆的400余名官兵送去艺术的温暖,以专业所学致敬英雄、铭记历史。“此次演出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第二故乡的深情厚谊,这份关怀将转化为练兵备战的强大动力。我们将用青春和忠诚时刻守护万家灯火的安宁。”一位战士说。
时值暑期,湖州市南浔区窑里村正在开展“窑里国际艺术共生计划”,浙音声乐歌剧系与来自南非、印尼等国家的青年代表共话乡村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白天,他们探访产业工坊,沉浸式体验“文化+乡建”的落地成果,商讨如何丰富文化供给、推动访企拓岗新可能。夜晚,灯光亮起,歌声跨越语言与国界,勾勒出文化共生的新图景。
当音乐遇见人工智能,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浙音师生在参观完西湖大学的通用人工智能实验室,了解到机器人指挥的驱动原理后,围绕音乐AI大模型、跨模态学习、人机交互等话题,向西湖学子提出了音乐领域具体的技术难题,丰富了西湖大学的AI研究;西湖大学的前沿技术也为解决浙音科研项目中的瓶颈提供了新思路。在实验室与舞台之间,一条信息互通、共同推动行业进步的双向通道就此打开……
4年来,浙音文艺轻骑兵行程超过2万公里,开展各类活动300余场,受益群众超千万人次。学生们在服务社会中锤炼了本领,诠释了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浙音文艺轻骑兵演出现场。浙江音乐学院供图
徐晓昀(浙江音乐学院团委书记)
为让文艺轻骑兵能持续、深入地赋能地方文旅发展,我们也在不断改进方式方法。一是构建更为规范的工作体系,以精准服务为核心,通过比学赶超,探索构建在实际工作中赋能基层的完善体系。
二是深化实施校地联建,推进教育链与产业链双链条融合。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与地方共同制定服务规范,推行“五个一”(“一份协议”定需求、“一份清单”定项目、“一张图表”明流程、“一套细则”抓落实、“一次考核”强监管)基地建设评价清单,提升服务数量和质量,让直达基层的文化服务从“一次”成为“一次次”。
三是坚持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实行基层“点单”、文艺轻骑兵“开单”的服务形式。为持续赋能地方文旅高质量发展,实行“分析研判—清单管理—专项跟踪”的闭环式管理,不断优化集创、编、演一体的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