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的土壤本不适合烧瓷,但古代匠人太有智慧了!他们在胎坯表面上施‘化妆土’,一举扭转‘先天不足’,还开创出独特的‘白地黑花’工艺,非常了不起!”9月14日,参加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下简称“返家乡”活动)的“00后”大学生刘馨泽说。
“返家乡”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返乡时机,积极参与机关、企业和乡村的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今年暑假,这份由共青团中央布置的返乡“作业”,吸引了3000余名邯郸籍大学生积极参与。
刘馨泽是保定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邯郸籍大三学生。今年暑假刚开始,她就报名参加了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近两个月时间的实习,我不仅告别‘社恐’,还深深爱上这份工作!”刘馨泽满怀期待地说,她希望以后能在邯郸就业,把家乡的历史讲给更多人听。
邯郸籍大学生刘馨泽在体验博物馆讲解员的工作。彭乙格摄
这段实习经历也让刘馨泽找到了破解学业难题的钥匙。“我研究的课题是瓷器修复,曾因搞不懂各朝代花纹区别,特意买了专业书来看,可琢磨了两个月也没弄明白。”刘馨泽说,在市博物馆实习期间,她亲眼见到各朝代瓷器实物展品并进行直观对比,豁然开朗。
共青团邯郸市委书记徐帼一介绍,为全面贯彻落实好“十万学子进邯郸”工作,全市各级共青团组织以“返家乡”活动为抓手,将该活动打造成为大学生在基层锻炼的绝佳“舞台”,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投身家乡建设的热忱。
手机架稳,灯光调好。“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邯郸酥鱼,它可是咱河北的特色菜,骨酥刺烂,鱼香醇厚、劲道,保准您尝过就忘不了!”在邯郸市复兴区彭家寨乡政府的土特产直播间内,主播“阿琛”面对镜头老练从容,不时插上几句俏皮话和粉丝互动。
“阿琛”本名温家琛,21岁,是河北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今年他参加了“返家乡”活动中的“一品一播”直播助农项目。“光背台词不够,得预判粉丝提问。所以每次直播前我都会翻阅大量资料,把要推广的土特产‘摸透’。”温家琛说。他还在直播间绘制田园画,营造浓郁的农家氛围;把镜头后移20厘米,让画面更真实、自然。
邯郸籍大学生温家琛(前)在直播间推销家乡土特产。团复兴区委供图
经过一个多月的操练,他的直播间已成功“涨粉”1000多个,日均销售额从零增长到300多元。谈到实习收获,“阿琛”告诉记者:“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打开了眼界,希望以后有机会用所学知识,全面展现家乡最美的一面,为农民增收致富尽一份力。”
与刘馨泽、温家琛一样,众多邯郸籍大学生或走进当地景区、博物馆等地,推介邯郸历史文化;或深入社区开展敬老爱老、生态环保、课业辅导等志愿服务;或投身田间地头、涉农机构实践,探寻乡村振兴之路。
如今,参加“返家乡”活动的大学生成了老乡眼中的科技明白人和致富带头人。在曲周县前衙村,种了20多年葡萄的果农李景莲格外激动。她以前仅靠种葡萄挣钱,如今不仅掌握了葡萄酿酒技术、直播带货技巧,还计划将葡萄园打造成采摘体验园,进一步增加收入。她说,这些变化离不开大学生们的帮助。
通过一线的“淬炼”,大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深植下了乡村情怀。其中不少学子悄然立下誓言:留下来,建家乡,用青春之力为邯郸发展“添砖加瓦”。
与此同时,邯郸市各级共青团组织积极拓展实践岗位,将活动范围从传统的政企实践延伸至文旅宣传、公益服务、乡村振兴等多元领域,全方位助力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未来,我们还将扎实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交流、重点项目观摩等活动,并深入挖掘‘返家乡’大学生优秀典型,引导杰出大学毕业生返回家乡就业创业。”徐帼一说。
通讯员 刘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