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要闻推荐 >> 正文

扎根乡土育桃李 躬身实践写担当

发稿时间:2025-10-14 09:44: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无人机掠过郁郁葱葱的河岸带,实时传回的遥感影像在平板电脑上铺展成绿色图谱。

  “这是你们父辈耕作过的土地,现在要用地理信息技术重新认识它。”9月的一天,重庆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廖和平带领国土空间智能优化研究团队,与中学生共同开展“璧南河流域生态廊道”实践课题。

  执教39年来,廖和平扎根乡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科研写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打造“行走的微课堂”

  “地理学只有走进乡村,才能真正理解‘人地关系’的深刻内涵。”在廖和平看来,课堂不能局限于教室。自2016年以来,她带领7000余名学生,踏遍17个省级行政区,深入200余个区县、5000余个行政村,结合不同地域特点因地施教,累计走进16.8万户农户开展“行走的微课堂”。

  2023年冬,廖和平把课堂搬到璧山区七塘镇的农家院坝。“以前以为乡村振兴就是修路盖房,现在才知道要像拼乐高一样整合资源。”学生周婷婷指着在七塘镇喜观村绘制的“农旅融合热力图”说。

  这门“脱贫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课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上午在晒谷场听镇干部讲述如何推进乡村振兴、解读改革实践,下午分组进村调研采集数据,夜晚围着火炉研讨案例,基层干部化身“校外导师”,用真实项目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资源整合与社群运营等技能。

  “我的课堂就要扎根在中国广袤乡村。”廖和平说,多年来,从耕地保护、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她带领团队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战场转化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大课堂,建构了“思政通识课、专业课和社会实践课”贯通式课程体系,创设了“再续山海情”“乡村振兴‘兴农学堂’”等第二课堂系列,引导学生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蜕变成长。

  如今,廖和平仍然带着本科生在璧山城乡交错带布设土壤采样点,指导研究生开发“沉浸式地理认知教具”,她说:“真实场域、真实问题、真实成果,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

  把研究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

  “学术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研究的温度,在于百姓的认可。”廖和平说,只有扎根基层、倾听民声,学术研究才能真正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在秦巴山区的一次调研,让廖和平记忆犹新。十年前的一个夏日,她带着调研团队走进这个偏远山区村庄。当时,徐桂芳(化名)一家因收入不稳、赡养压力大坚决不愿搬迁,当地干部多次上门动员均未成功。

  “我搬到镇上去,没地种,儿子儿媳没工作,生活怎么过?”徐桂芳道出了心中担忧。廖和平没有简单“劝搬”,而是坐在徐桂芳家的小院里,耐心倾听他们的顾虑:“知道老百姓心里想什么,才能真正帮到点子上!这不是简单的‘搬’与‘不搬’的问题,而是一个典型的居业协同难题,乡村面临的不仅是‘空心化’问题,还兼具‘居’‘业’分离的困境。”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廖和平带领团队扎根一线,累计调研20余万人次。2019年初,她与团队来到重庆市某原深度贫困县开展实地调研。团队对该县38个样本村庄进行了详细摸底,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区位交通、产业基础、人口结构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并据此将村庄分为不同类型,制定差异化的居业协同发展策略。

  基于这些发现,廖和平团队提出了“居业协同治理”理念。“要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村民主体的多元协同机制,共同推动乡村宜居宜业建设。”廖和平说。

  廖和平团队先后形成132份调研报告,提出的500余条建议被地方政府采纳,多项成果获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府肯定采纳。

  在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

  璧山区七塘镇将军村和喜观村的田野间,游人如织,阵阵欢声笑语。这里曾经是璧山区有名的偏远村落。村民回忆:“以前我们守着祖辈的土坯房,守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艰难。”

  如今,专家团队的入驻,让这片土地重新“活”了过来。廖和平深知,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从土地规划、产业发展、乡村运营到人才培育等都离不开专业支撑。在她的推动下,重庆市乡村振兴局、璧山区人民政府、西南大学联合建立了西南大学(璧山)乡村振兴专家工作站,为乡村带来了“智”的飞跃。

  专家团队进驻七塘镇后,秉持“群众主体”理念,以“文化赋能”为先手,挖掘当地院落文化、手工技艺、研学资源的市场价值,构建了体系化的研学产业链。

  如今,走进将军村和喜观村,随处可见研学的孩子们在昆虫王国探索自然奥秘,城里来的游客在乡野间寻找诗意栖居。将军村和喜观村也分别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为远近有名的“网红打卡地”。

  2025年前三季度,七塘镇已累计接待各类研学团队和游客超过50万人次,农文旅综合收入超过4000万元,带动500余户村民通过餐饮、民宿经营、农产品、手工艺品销售等实现“家门口”增收。

  最令人欣喜的是,这场乡村变革正吸引着年轻人回流。青年创业者李振宇(化名)在城市工作多年,去年返乡流转70亩土地,经营起农事体验与自然教育项目。他说:“以前总想逃离乡村,现在发现乡村也能成就事业梦想。”

  扎根三年来,专家工作站已发展成为跨学科乡村发展研究平台。通过定期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邀请产学研领域专家开展联合研讨,形成了“智库研究—在地实践—市场转化”的协同机制,累计为地方培育“新农人”100余名。

  “我们不是来替农民做主的,而是要和农民一起重新发现土地的价值。”廖和平所言,道出了乡村蝶变的真谛。(记者 杨国良)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