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要闻推荐 >> 正文

走街串巷问民生,浙江有群大学生用脚步“解锁”便民生活圈

发稿时间:2025-10-14 09:48:00 来源: 潮新闻

  上午9点,德清县乾元镇直街社区的小广场上,几位正在晨练的阿姨被一群身穿蓝色T恤的年轻人围住了。

  “小伙子,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69岁的陈阿姨好奇地问道。

  “阿姨,我们想了解一下您平时买菜、看病、办事方便不方便。”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工程学院大二学生蒋海天耐心地解释着,手中的调研问卷在晨光中显得格外认真。

  从7月到9月,一支名为“美好生活·品质出圈”的暑期社会实践队,带着青春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踏遍了丽水景宁、长兴、德清、嘉兴、嘉善、龙游等12个县市的社区街巷,只为一个课题:如何让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便民、更舒心?

  从“最后一公里”到“最近一刻钟”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这个听起来略显官方的词汇,在实践队员们的脚步丈量中,渐渐有了具体而鲜活的内容。

  在长兴齐北社区,队员们发现,76岁的张大爷每天早上都会到楼下的便民服务站喝茶看报,中午到社区食堂吃饭,下午去卫生服务站测血压,晚上在小广场跳广场舞。“15分钟内,我能解决生活中80%的需求,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张大爷笑着对实践队员说。

  而在嘉善新嘉社区,实践队员小李遇到了另一个故事。刚搬来不久的年轻妈妈王女士告诉她:“孩子发烧了,走路3分钟就到社区卫生站;买菜忘了带钱,扫码支付很方便;快递到了,楼下就有代收点。这些看似小事,但对我们这些带娃的妈妈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通过3个月的深入调研,实践队累计发放问卷1200余份,实地走访商户300多家,深度访谈居民200余人次。数据显示,被调研社区的便民生活圈满意度平均达到85.6%,其中服务便民性、设施完善度、数字化水平等指标表现尤为突出。

  青春力量为民生把脉

  “刚开始,很多居民看到我们这群大学生,都觉得我们是来'走过场'的。”学生陈雯琳回忆说,“但当他们发现我们真的愿意听、愿意记、愿意想办法时,话匣子就打开了。”

  在龙游翠光社区,队员们注意到一个细节:许多老年人在使用智能便民设备时显得有些吃力。“能不能把字体调大一点?能不能增加语音提示?”实践队员们将这些建议详细记录,并形成了《关于提升便民设施适老化水平的建议报告》。

  在德清新市镇东升社区,队员们发现,虽然便民服务种类丰富,但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居民经常“找不到服务在哪里”。于是,他们提出了打造“数字化便民生活圈地图”的创意方案。

  用脚步丈量民生温度

  三个月的实践,队员们的收获远超预期。他们不仅总结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居民受益”的县域便民生活圈“浙江模式”,更重要的是,在与普通百姓的朝夕相处中,他们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民生无小事”。

  “以前觉得便民生活圈就是多建几个商店、多设几个服务点。”队员刘思晗说,“现在才明白,它关乎的是一位独居老人是否孤单,一个年轻妈妈是否从容,一个上班族是否便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汇聚起来就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目前,实践队已将调研成果整理成《浙江省县域“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现状与优化建议》调研报告,相关建议已被多个社区采纳实施。更让人欣喜的是,这支年轻的队伍还计划将“浙江经验”推广到省外,让更多地方的居民享受到便民生活圈带来的美好生活。

  正如实践队的口号所说:“美好生活,品质出圈。”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一群大学生用青春的脚步,丈量出了民生的温度,也为自己的青春答卷写下了最美的注脚。(通讯员 张凯嫔)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