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一批批大学生带着晒黑的皮肤、记满字迹的笔记本、充盈的内心,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基层社区回到校园。
今年夏天,他们是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调研者”,用目光观察产业转型的“记录者”,用双手协助基层治理的“实践者”,他们带着书本里的理论叩问真实世界,用青涩却真诚的行动触摸时代脉搏,在汗水与思考中完成从“知”到“行”的跨越。他们正以实践为笔,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论文写进车间 破解企业难题
暑假里,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硕博“淬火初心”实践队走进赤峰市林西县,深入内蒙古林峰源陶瓷有限公司、内蒙古荣鑫钼业有限公司、赤峰富邦铜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重点材料企业,开展了一次收获满满的产业行。
“我们正探索陶瓷产业转型,眼下最头疼的是,怎么让泥巴既‘听话’又‘上相’?”刚踏进内蒙古林峰源陶瓷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建东就向实践队师生抛出了难题。
实践队硕士研究生李帅凑近成型机,用手指轻叩刚脱模的杯子毛坯,侧耳听了听:“声音脆,说明含水率降得快,但收缩率大了就容易开裂。”他掏出手机拍下照片,立刻发到团队微信群,“得回去算算配比,给企业出份参考数据。”
在这里,实践队不仅详细了解了企业的生产运营、核心产品及技术升级状况,更围绕质量控制、工艺优化、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瓶颈问题,与企业人员展开了深入交流。“陶瓷正是我们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本行,希望能通过这次参观发现问题,为企业改进工艺、提质增效出点力。”实践队成员贾晓波说。
在内蒙古荣鑫钼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松带着实践队师生走进总控室,展示公司先进的钼铁配料混料系统和虚拟仿真车间,自动化生产的场景让人眼前一亮。“钼元素在工业领域可是‘香饽饽’,广泛应用于钢铁、航空航天等领域。但如何在亿吨级钼矿这座‘金山银山’与北疆生态的‘绿水青山’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这是我们必须答好的一道考题。”赵松感慨道。
一周多时间里,实践队师生深入多家企业蹲点调研,真切感受到了当地产业发展的蓬勃脉动,也看清了企业面临的现实挑战。走访结束后,实践队在工业园区会议室开起了“诸葛亮会”。黑板上密密麻麻列着问题:陶瓷釉面针孔、钼尾渣综合利用、固废再利用……每个问题后都标注了“认领人”。带队教师康蕾说:“实践队要把企业的技术难题带回去攻克,力争让每一项技术参数都变成能落地的产品。”
科普融合推普 赋能乡村振兴
暑假期间,内蒙古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语润准格尔?推普向未来”实践团入选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队。15名队员走进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柴登希望小学,创新性地将科普与推普拧成一股绳,为乡村孩子们送上一堂堂妙趣横生的实践课,既播下科技的种子,也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如春雨般浸润童心。
“同学们看这里!这是LED流水灯,通过单片机编程,它能按我们设定的规律眨眼睛哦。”单片机小课堂上,队员段凯举着教具细致讲解电路控制原理。他一边操作演示,一边引导孩子们跟读“电路”“传感器”等专业词汇,在答疑时纠正发音偏差。知识的火花在指尖跳动,普通话的韵律也悄悄钻进孩子们心里。
“会亮的手工贺卡”制作环节,成了拉近大学生与小学生的温馨纽带。“老师,这根导线要怎么连才会亮呀?”“我想写‘幸福’两个字,怎么读才标准呢?”孩子们捏着LED灯、纽扣电池和导线,仰着小脸用普通话发问。队员们蹲下身,手把手教制作,更鼓励大家用普通话分享设计巧思。科技制作的过程,就这样变成了语言练习的生动剧场。
实践队还带来了无人机表演。随着螺旋桨嗡鸣升空,校园全景实时映在大屏幕上,队员刘浩指着画面介绍:“无人机不仅能拍美景,还能监测庄稼生长,紧急时刻还能搜寻被困人员呢!”他特意放慢语速,加重“监测”“搜寻”等词的发音,让孩子们在惊叹科技神奇的同时,也把规范表达记在了心里。
“实践队还参观了学校的科普展厅和实验室,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国家对乡村小学科技教育的投入。”实践队指导教师赵智琦说,“‘科技+推普’不仅为乡村振兴添了把力,更让青年学子掂出了肩上的责任。这份使命感,正化作他们贡献青春力量的动力。”
大学生们用实践架起理论与现实的桥梁,在车间解决难题、于乡村播撒希望,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诠释担当。(记者 刘志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