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摩天大楼的城市景观,程源远在平山镇的乡土秩序里感觉到“日子慢下来”,所以尽管调研时间紧凑,她也能一点点贴近她走过土地、见过的村民。今年暑期,她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以下简称“中大岭院”)一个年级的同学们,都分散在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的村庄里。
高州是种植历史超过2000年的荔枝之乡,因今年的电影、电视剧《长安的荔枝》而走红,茂名荔枝如今远销19个国家和地区。而中大岭院每年举办的暑假“走进社会”广东乡村振兴发展调研,一直长期关注这里连片的“荔枝村”。今年,136名中大岭院2023级本科生来到高州市乡村开展调研,有的还能赶上丰收季过后的荔枝装箱。程源远说,“乡村振兴”从她学习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政课内容,成为她实地研究的对象。
7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学生在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调研,当地村民在荔枝选果、装箱时接受学生的访谈。受访者供图
自2013年以来,中大岭院面向学院大二本科生,结合经济学、金融学学科专业,利用暑假开展广东农村调研活动,在乡村开展经济理论及政策宣讲,通过实地调研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这是该学院本科培养的必修课程,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问卷开展调研,与农户进行一对一访谈,了解农村的经济、金融、生态、民生等情况,采集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撰写调研报告。这也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中国农村的实况成为历届学生点燃“站稳中国立场、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中国发展”热情的引线。
日前,中大岭院举办了2025年暑假“走进社会”广东乡村振兴发展调研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总结大会。在高州,以柏桥村为代表的“荔枝村”地理条件类似,乡村经济发展会碰上普遍性问题。总结大会上,学生们频频提到的词是集体经济、教育、医疗保险、数字鸿沟、气象灾害应对、产业附加值等。不过,从专业问卷上关切的问题到能问出口,还需要一个“转译”过程。
程源远说,为了能让农户听懂问题,需要不断调整提问方式,用更口语的表述,有时还需要构建一些具体的情景来帮助他们回忆,比如在询问医疗相关信息时,问题要拆成:去年有没有看过病?在镇卫生院看病花钱有没有减免?在镇外的医院看病的体验怎么样?提问还会留下“空白”,让村民自由地抒发情感。
“有时候和农户沟通,没有办法直接获得数据,所以可能得用迂回的方式来问其他相关的问题,学生们由此理解了数据获取的不易。”中大岭院院长助理、副教授陈斯维从专业差异角度向记者分析,不同于社会学学生以实地调研数据为研究基础,经济学的研究数据更多是从数据库中获取。
陈斯维担任了柏桥村调研支队的带队老师,希望能带着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真实世界,同时认识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如果要去考虑和家庭或个体决策相关的问题,应该要看更多维度,而不是只盯着某一个数据”。他认为,这是对学生全局性思维的训练。
程源远走访了平山镇的玉坑塘村、凤坑村等,完成问卷收集后,支队成员统计得出村民的幸福感指数与市区居民基本持平,他们思考在收入水平之外,形成当地村民幸福感的因素是什么?从乡土社会的人情往来里,他们看到家庭与邻里的双重支持网络,而人情社会里的违约成本也确保了信用体系的高效运行。学生们意识到:在当地,村民通过互助抵御家庭风险的机制非常成熟,这实际上是一种高效的资源优化配置。凭借这个观察,程源远所在的第四支队获得学院“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写调研报告期间,她时常还能回想起那段人生里难得的乡野时光。
在程源远看来,通过调研掌握真实数据,再运用理论解释现象,这是一个验证所学的过程,实地调研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尤其是对我这种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学生,真正走到了村民家里,听他们的农业生产、看病养老,才能真正理解乡村振兴政策在基层执行的复杂性。”
学生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馈带来宝贵的一手数据和思考的乡村,各支队同步完成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宣传活动、“沙画里的童话 陪伴中的成长”志愿活动等乡村服务。中山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习社还面向各村的扶贫干部、荔枝种植者、留守老人等开展理论与政策普及宣讲,讲述具有代表性、借鉴性意义的乡村振兴经验,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普及性入户宣传。
在总结大会上,每个支队分享完调研成果,会即兴地聊起此行的感受。在阐释完平山镇村民幸福感的成因后,支队队长王润橦说,自己意识到每项政策需要通过“对个体历史记忆的尊重和对人文关怀的承载”才能真正落地生根,他对成为连接现代知识与乡土中国的桥梁、推动乡村变革产生了责任感。一名学生说,他知道了一些政策建议在落地时会遇到现实矛盾,但这只是乡村“生长中的痛楚”。
陈斯维上一次带队调研是在2017年左右,这个时间跨度让他直观感受到学生发生的变化。他意识到,05后学生对乡村生活最初的一些不适应,往往是对乡村不够了解。“他们愿意去了解城市以外的世界,只是需要一定的调整时间。”这种转向也会影响到科研方式,陈斯维介绍,学生们普遍会从文献里发现前沿的研究问题,但他在调研中和学生交谈发现,他们开始转向以现实问题作为研究起点。
在柏桥村调研的李彦杰对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小农生产方式有了实际领会。农户反映了小农分散经营的弊端,“荔枝农药播撒不统一,害虫从这块田跑到没洒农药的田,除虫效率低且人力成本高”。
李彦杰发现,荔枝种植具有小农生产特性,如必须要荔农手工采摘,无法集中连片收割,而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也应当通过部分环节的集中生产,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如采用无人机集中连片播撒农药,实现低空经济赋能农业。在如何更显著地发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方面,他认为自己的所学专业可以贡献更多智慧。
“学生们能从柏桥村这个相对微观的个体里看到中国农村整体的发展现状,看到希望,同时也可以看到实实在在的挑战,会对国情有一个更真实立体的认知。”陈斯维说,调研的另一个目的则是,培养人文精神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中大岭院副教授朱传奇曾在2024年带队调研时,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将来,或许有一部分学生会成为乡村振兴的政策设计者、参与者,这次调研能够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解决区域平衡发展的问题。
陈斯维认可这种观点。他说,通过调研,一些学生认识到在农村工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站在更长远的视角上,这是对学生的一次关乎职业选择、人生发展的启发。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 记者 王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