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要闻推荐 >> 正文

“走千村访万户” 上海财大学子调研乡土中国18年

发稿时间:2025-10-20 10:3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带着发现问题的“眼睛”。在本学期开学后的一个多月里,多所高校大学生走上讲台,讲述暑期在乡村、企业的调研故事。社会实践调研如何实现思政育人目标,让青年学子在丈量祖国大地中厚植家国情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深入采访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调研团队师生。

  ——————————

7月中旬,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淳安团队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调研。受访者供图

  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项目,从“年龄”上来看已步入成熟期:开展18年,共组织3万余人次学生参与,覆盖34个省(区、市)的1.45万余个村庄,走访近20.54万名农户。

  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该校2024级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连通拿着11页的调查问卷走访调研,有时一名村民就要聊一两个小时。

  除了“走千村 访万户 读中国”的核心理念,千村调查还有统一的标志和教育培训。它或许是上海财经大学学生最先了解到的一项社会实践——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暨书记第一堂思政课上,千村调查元阳团队作为代表登台讲述了调研故事。

  上海财经大学档案馆今年回顾千村调查起点的文章中提到,在2008年第一期项目实施后,学校就总结出一套综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学术研究的经验,到现在已经是“3.0版本”。

  每年,千村调查都会确定一个主题,并邀请知名学者任年度首席专家,提供学术指导。上海财经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城乡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锦华今年就任该项目的首席专家,在暑期参与了元阳团队的调研。他介绍,主题的确定结合当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精心选择党和国家迫切关注的问题,今年主题是“农业强国建设”。

  张锦华介绍,18年来,千村调查通过对中国农村发展状况的接力式追踪调查,深度融入大思政育人理念,让学生了解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村庄的状态,将田野调查转化为行走的思政课堂,让青年学子在丈量祖国大地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连通学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他所在的元阳团队汇集各个专业,有张锦华的农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以及10个来自公共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商学院等学院的本科生,他们的家乡大多就在云南,相近的方言为调研开展提供便利。

  他对第一次看到的哈尼梯田念念不忘。7月,依山势而建的梯田被作物层层覆盖,被人们形容为“大地的指纹”。连通看到,附近酒店里的外国游客比中国人还要多。他向当地工作人员了解到,相比自然风光,外国游客更好奇的是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所展现的中华农耕文化,和当地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团队的调研范围是元阳县的10个村,每村至少要收20份问卷,“问卷上的学术性话语,比如高标准农田、劳动力、农业产业化组织等,需要做一些通俗化解释,我们会在临行前就开展培训”。连通也会把调研所获和自己专业结合进行思考,关注农业产业化组织困境。他了解到,当地农户种植的芒果产量与气候影响紧密关联,而遇到丰收年,销路又很有限,甚至会出现滞销,“积极发挥农村合作社整合资源、技术推广、拓展销售渠道等优势,可能会减少农民们承担的风险”。

  连通在河南长大,了解家乡农村的情况,“但是我到了云南发现,高山地区和多民族地区的农村是很不一样的,在当地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方式方法也极具地方特色,如果把我所见所知的中原农村的经验,放置到元阳肯定不太行”。他做过一些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认为自己必须了解更多农村的情况,才能宏观和整体地看待中国的“三农”问题。

  第二年参与千村调查的国际教育学院学生燕思源说:“我在乡村调查中知道了中国乡村的经济大概是什么状况,但还是比较片面,明年还准备参加。”去年到福建古田、今年到浙江淳安,两个同样在山区的县城,采用的发展策略不同,一个主推红色文旅,另一个大力发展农文旅,并拓展出栀子香薰等特色农产品,燕思源认为,深入不同地区乡村带来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比较的眼光。

  “之前我觉得农村的电商发展落后于城市,物流等一系列的配套不一定很完善。”但在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燕思源看到了一个电商助力共同富裕的乡村样本。下姜村联合大下姜经济体规模化种植栀子花,并协同发展葡萄、草莓、桃子等经济作物。在村集体统筹下,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构建全产业链,统一产品标准,持续研发栀子花香薰、栀子油等新产品。在这里,村党委书记变身“书记主播”,下姜村通过“共富工坊”带动周边2000余户农户年增收超20%,并在收益分配机制中专项设立低收入群体帮扶基金。

  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张斌是淳安团队的带队老师之一。他告诉记者,学院组织的千村调查,连续3年都把地点选在淳安,前两年的调研主题分别是“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和?“乡村善治引领乡村振兴”,通过对一个地方的持续性调研,覆盖到乡村的方方面面,也能记录一些变化的发生。

  在湖北省嘉鱼县调研的陆诗悦说,她会了解学校其他团队的调研所获,以掌握同一个调研主题下不同地区的情况,和自己的发现产生横向的对照。在有“长江菜篮子”之称的嘉鱼县,陆诗悦三餐离不开莲藕和鱼,她的团队就从莲藕和其他蔬菜的产业中寻找当地农业强国建设的“乡土密码”。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村民们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对村干部进行每季度的满意度评分,农业耕作与科技也已深度融合。

  云南元阳调研队的带队老师王天洁这样总结出发前学生们的共性:“上大学前,学业压力让他们鲜有机会远行,而且多数学生成长于城市,即便父辈出身农村,他们对农村生活的认知也十分有限。”张斌也意识到这一点,去淳安前,他要求学生至少要读10篇相关文献,对要去的各个村都做好“预习”。实际上,当他们到村庄后,还是会发现从没设想过的问题,比如在发展态势良好的乡村,老龄化仍然在发生着。

  “这样他们才会更好地去理解我们的国情。我读大学时会以为,财经就是财经,农业就是农业,商科就是商科,专业之间相差很大,但其实财经类专业关注的问题是穿插在各个领域里的,自然也包括在农村建设发展中。”张斌发现,调研期间每晚组织的小会上,学生们开始思考如果自己在农村工作,怎么用自己的专业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张锦华表示:“大学生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认识、理解和思考的深度,将直接影响和改变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他认为,学校对千村调查的改革实践契合社会科学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对思政教育路径的探索,为高校经济学自主人才培养提供了案例借鉴和范式参考。

  王天洁将学生调研的收获视为埋下的种子,“即便未来他们走到很高很远的地方,也不会忘记这次调研过的村庄。他们心底始终会存着一份念想,我们做的事或许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民的生活,而这份认知,终将成为学生们日后为乡村振兴多办实事的动力”。

  上海财经大学通过千村调查项目已构建起了覆盖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的数据库,助力师生合作发表学术论文近180篇,践行将学术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承诺,也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农村的声音。

  张锦华列举出很多案例,学生们在沾满泥土、带着稻香的沉浸式“大地课堂”里学到的,最终又回馈给乡土:本科生管梦佳的调研报告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方中华的建议中被引用,带上全国两会;首届千村调查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获得者黄冠成为常州大学教授,研究聚焦在政治经济制度演化和社会保障领域;参与过千村调查的学生,不少在毕业后选择扎根农村基层、服务祖国边疆。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 记者 王聪聪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