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要闻推荐 >> 正文

跟青年“乡村CEO”面对面

发稿时间:2025-10-21 10:1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这几天,合肥工业大学青年“乡村CEO”调研团的工作间里,键盘敲击声、讨论声此起彼伏,队员们正推进假期调研成果转化工作。近百份问卷被学生按“科技应用”“产业困境”“人才需求”等核心主题分类码放整齐,每段回答背后,都藏着乡村发展的真实脉动与村民的殷切期盼,团队成员深度剖析,不放过任何一个鲜活的细节。

  为何瞄准青年“乡村CEO”这个群体?据悉,农业职业经理人——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青年“乡村CEO”,其本质上是乡村振兴中的专业化运营管理者,承担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职能,帮助村集体提升面向市场的运营管理能力,他们既是乡村产业的“催化剂”,也是连接政府、市场与村民的桥梁。连续3年,学生们带着标准化问卷,前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等地的438个村(社区),探访活跃在各地的青年“乡村CEO”。

青年团队在果园里和农户合影。受访者供图

  学生们褪去青涩,化身田间地头“研究者”:在果园里跟着新农人学习分辨果实成熟度,记录智能设备使用频率;在合作社与年轻负责人交流,探寻产业升级面临的技术瓶颈与资金难题;在乡村企业参观生产线,见证科技从“概念”到“实效”的转化……“这不是一次走马观花的实践任务,而是青年学子用专业知识,为乡村发展续写成长答卷的开始。”团队负责人表示。

  今年盛夏,团队寻访了杭州市余杭区仙佰坑村科技赋能的推动者——余杭区人大代表陈波,他曾经在海外留学,回国后投身农业发展,杭州市余杭区仙佰坑村盛产蜜梨,但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好梨卖不上好价”。2023年,陈波带领种植基地团队与浙江大学团队共建“科技小院”,为蜜梨产业装上了“智慧大脑”。走进基地,团队成员眼前一亮:铺着铁轨的小火车穿梭在梨林间,自动运输刚摘下的蜜梨;分拣车间里,机械化设备通过重量、糖度、色泽等维度进行分选;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提醒村民浇水、施肥的时机。

  接过陈波递来分拣好的蜜梨,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2024级学生孟禹彤感慨万分,“那一刻,我真正明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让农户实实在在增收的‘金钥匙’”。这次经历也让孟禹彤重新定位所学专业价值,从认为专业知识只能应用于城市水利工程,到主动关注乡村水利案例。

  今年年初,孟禹彤便逐一沟通梳理青年“乡村CEO”联系方式,形成包含“调研时段、访谈对象、核心议题、场地需求”的工作清单。作为队长,她观察到,团队获取的不只是数据与案例,大家实现了从“观察”到“实践”、从“理论”到“应用”的蜕变。

  7月,管理学院2023级的吴春晓跟团队走访了合肥长丰县马郢村青年创客王义强,了解到王义强怀揣理想,带领村庄向“三产融合”的生态旅游村转型,使得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增收的经历,他深感乡村振兴中“情怀”与“实效”的双赢效果。当天采访结束已是中午,王义强说:“来都来了,来尝尝这边的农家乐饭吧。”吴春晓回忆,刚开始,团队成员都“挺矜持”,但是当菜端上来后,人均干完3碗饭,他自己更是吃了5碗米饭。他感慨,乡村的优质特产和独一份的“归属感”是当地转型成功的原因。

  当天下午,团队在当地情圆农场参观,推开农场大门,果香沁人心脾,地里还时不时跑出来几只散养土鸡,吴春晓发出疑问:“为什么这些鸡不待在鸡圈里,跑到外边不会破坏果树吗?”王义强解答:“这样不仅不会破坏果树,还更有助于果树的成熟,因为鸡会吃地里的虫子,鸡粪便也是果树的天然肥料。”此前,吴春晓对农业的认知仍停留在“传统耕作、效益低下”的层面,而调研中的所见所闻让他看到农业生产向“生态化、品牌化、融合化”转型。

  调研实践中,余杭区雅城村“乡村CEO”刘路路通过数字人直播为鸬鸟蜜梨拓展销路,“家人们,看咱这鸬鸟蜜梨黄澄澄、圆滚滚,咬一口汁水直往外冒!”刘路路声音洪亮又热情,旁边的数字人“梨小鸬”同步开口,语气活泼俏皮:“没错没错,我可是闻着蜜梨香长大的‘本地梨宝’,这蜜梨甜到能拉出丝儿!”说着,“梨小鸬”还模拟出咬梨的动作,屏幕上弹出果肉晶莹、汁水四溢的特写画面。

  此前,吴春晓接触的品牌运营、产业规划等概念多停留在书本层面,数字人直播场景让吴春晓意识到,管理理论的价值在于结合乡村实际需求,设计多元化衍生品与全周期营销方案。

  管理学院2023级的卜令丽连续两年参与调研。在杭州余杭区鸬鸟镇见到“乡村CEO”张跃千打造的“鳌梨给”IP时,卜令丽眼前一亮。“鳌梨给”谐音“奥利给”,其形象龙头鱼身,是非遗鳌鱼灯和特色产业蜜梨结合的IP,“‘乡村CEO’让乡村文创产品火起来,打破了大家觉得‘乡村产业就是种植养殖’的刻板印象”。

  途中,团队遇见一位老大爷在稻田插秧,学生们关心道:“大爷,天这么热,需要帮忙吗?”大爷挥挥手说:“那边大的地块都用机器插完了,这边一小块地,机器下不来,我自己就能搞定!”团队成员顺着大爷手指方向看去,乡村农业美的画卷跃然眼前。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用专业能力一点点去推进的事业。每一次实践都是在为未来服务乡村积累经验,每解决一个小问题,都让我离目标更近了。”团队成员、智能建造专业学生陈浩然的感叹道出团队同学的心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