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要闻推荐 >> 正文

10年,这支大学志愿团队帮乡里娃发现美

发稿时间:2025-10-28 10:0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金黄的麦浪在田野间肆意翻滚时,武汉市江夏区鸿华希望小学的孩子们的画笔已备好,踮起脚尖期待着,“那群带着画板和歌声的五色阳光志愿者哥哥姐姐们,又要来了!”

  新学期伊始,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五色阳光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带着精心准备的画具、乐器、书法材料和多种非遗手工教具,再次走进鸿华希望小学。

  美术课上,孩子们专注临摹,教室里只有画笔沙沙作响;舞蹈课上,小朋友跟上老师的步伐,挥洒汗水也洋溢着笑容;播音课上,志愿者带领学生练习发音、大胆表达;音乐课上,孩子们化身“百灵鸟”放声歌唱;书法课上,他们端正坐姿,在一撇一捺中感受中国文字的精气神……

  自2015年起,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五色阳光志愿服务队依托高校美育资源和艺术类专业优势,连续10年为鸿华希望小学打造“美育课堂”,每周三前往乡村小学讲授美术、音乐、舞蹈、朗诵等课程,为乡村儿童举办文艺汇演、书画展演和募捐活动,累计授课6000余课时。受助的鸿华希望小学因教育质量与社会声誉显著提升,从以前的乡村小学破格升级为中心小学。

  2019年,五色阳光志愿服务队还将“美育课堂+心理关怀”志愿服务模式复制至辖区内几十公里外的杨桐小学。

  五色阳光志愿服务队获评“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入选武汉市年度“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其开展的“乡村·艺术·家”志愿服务活动将学生美术作品转化为文创产品,形成可持续的帮扶循环。同时,服务队创立了“周三邮局”,用大学生和小学生互通书信的方式鼓励陪伴乡村儿童,弥补乡村留守儿童缺失的情感陪伴。

  美育志愿服务进入希望小学课程体系

  2015年,时任武汉设计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的大三学生刘朗在调研中了解到,位于法泗镇的鸿华希望小学留守儿童占比较高,致信提出想去搞志愿服务。该校留守儿童关爱站负责人张开生老师立刻答应了。

  于是,在大学指导老师郭明、余云的共同推动下,服务队正式成立,由此开启了持续10年的美育帮扶历程。

  服务队成立了,他们才发现,这不是坦途。

  人员不稳定、资金短缺……交通问题更是突出,学校与服务点相距超过50公里,每批次约10名志愿者,每周一下午志愿者集中在工作室说课备课,周三下午1点集结出发,统一乘坐面包车,在乡间路上颠簸一小时才能抵达鸿华希望小学。

  首届服务队美术组组长迟淼回忆,每次课后整理完教具,服务队乘着夜色返回,在车上讨论教学上的各种事,一路欢声笑语。

  教学资源与学生认知的双重匮乏,反而倒逼这群大学生大胆创新。

  在“海底世界”美术课上,迟淼发现孩子们对海洋充满好奇,于是他引导孩子们运用树脂、麻绳、旧报纸等日常材料进行创作。

  同时,志愿者在课堂上播放优质视频与艺术资料,将从未见过大海的孩子们引向一个瑰丽奇幻的海底世界:在孩子们的画笔下,鲨鱼衔着发光的许愿瓶,珊瑚丛中隐藏着通往彩虹桥的秘密通道。

  服务队有着严格的选拔机制:从艺术类专业中遴选能力突出、品德优秀的学生,实施固定班组、统一备课、教案审核等制度,志愿者分为美术组、手工组、音乐组、舞蹈组、播音组5个小组开展教学,每堂课配备主教和助教各一名,保障教学的延续性与专业性。

  当法泗镇的油菜花绽放得格外绚烂夺目时,志愿者别出心裁地将美术课堂“搬”到户外,带领小朋友们走向田野、走进自然,“趣”寻春日,一起“打包”家乡的春天。

  金黄的油菜花、翠绿的草地、错落有致的村庄、湛蓝的天空……在田野里,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悉心指导下,以小板凳为画板、田野为画布,尽情描绘家乡的春天。“在田边上美术课太有意思了!”孩子们兴奋不已。

  “周三邮局”弥补留守儿童情感陪伴

  鸿华希望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许多学生存在性格内向、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和人际交往困难等心理特征。

  针对留守儿童的情感与心理需求,志愿服务队设立了“周三邮局”,搭建大学生与小学生之间的书信交流平台。

  自运行以来,“周三邮局”已累计处理信件440封,为272名学生提供了情绪表达的出口,其中15名学生的升学压力得到缓解,并成功预警3起情绪异常状况。此外,志愿团队还为每名学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持续跟踪其发展轨迹。

  在播音课堂的琅琅书声中,曾经内向的月月(化名)第一次主动举起了手。她站在教室前方,声情并茂地朗诵文章,当掌声在教室里响起时,她露出了腼腆却明亮的笑容。

  月月来自单亲家庭。初到课堂时,她总是独自坐在第一排,安静地埋头学习。直到遇见播音课——击鼓传花朗诵、趣味口部操、流行音乐跟唱……这些充满乐趣的教学活动,以及朱明洁老师温柔耐心的指导,渐渐打开了她的心扉。

  通过这个特殊的信箱,月月开始给朱明洁写信,倾诉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心事。朱明洁不仅认真阅读每一封信,更在课堂上给予月月持续的鼓励——从最初点名让她尝试回答,到后来见证她对每个问题都主动举手。在这个过程中,月月逐渐找到了表达的勇气,变得开朗自信。

  朱明洁发现,校园里像月月这样的留守儿童不在少数。当被问及新年愿望时,很多孩子的回答不是玩具或新衣,而是简单美好的心愿——“希望爸爸妈妈回家陪我过年”。这让她深刻意识到,情感陪伴的缺失是这些孩子面临的共同困境。

  “我和孩子们是亲密平等的朋友。”朱明洁认真回复每一封信,孩子们也用最纯真的方式表达着情感:争着为老师捶背扇风,在学期末送上装满自制手工、珍藏卡片和零食的“珍贵礼物”。

  在朱明洁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孩子自信大胆地开口朗诵,还有留守孩子第一次站到了国旗下作为代表发言。

  2021年,因教育质量与社会声誉显著提升,鸿华希望小学正式升格为中心小学,这一年,学校共有在校学生561人,其中寄宿生328人,留守儿童60人,学校尚无专职音体美教师。

  校长陈必祥认为,这背后志愿服务队的帮扶对学校发展有着重要推动,“持续10年的美育帮扶吸引了许多周边乡镇学生前来就读,学校规模持续扩大。志愿服务队与本校教师共同开展美育课程,不仅补上了艺术教育的短板,也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新活力。”

  大学生志愿者与乡村孩子共同成长

  在江夏实验高级中学高三(8)班学生周天宇的记忆中,小学阶段在鸿华希望小学接受五色阳光志愿服务队的美育支教经历,如同一颗悄然埋下的艺术种子,伴随着他的成长悄然发芽。

  周天宇中途转学至鸿华希望小学,起初在陌生的学习环境和班级中诸多不适应。“志愿者上课温柔又耐心,鼓励我们主动和同学讨论色彩搭配、构图设计,让画作更有灵魂。我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了。”

  虽然幽默地自称有“艺术癌细胞”,笑称是“音痴”,但周天宇认为,正是在志愿者的耐心引导下,他在“社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民族扇舞表演、国际文化节、舞蹈社……上中学后,周天宇活跃于各类艺术社团活动中,还获得了校级朗诵比赛一等奖,艺术社团兴趣和能力正源于小学时期志愿者的启蒙。“志愿者老师带我们朗读关于红军长征的课文,教我们呼吸吐纳和断句的方法,让朗诵情感更加充沛。”这些训练也激发了他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向往。

  美育支教播下的不仅是艺术的种子,还有服务与回馈的意识。

  周天宇参加了探望孤寡老人的志愿服务活动,扫地、擦桌、陪老人聊天。看到环境焕然一新、老人露出笑容时,他体会到一种“被需要的成就感”。“希望我也能像哥哥姐姐们一样有耐心,考上理想大学,回馈更多爱心。”

  这些大学生志愿者通过支教服务,不仅助力乡村儿童成长,也实现了自我蜕变。

  2024届毕业生穆劲楠曾担任服务队美术老师。她带着学生趴在窗边观察雨滴的形状,用水彩的湿画法去表现大雨的洋洋洒洒,将操场上的落叶和石子当作拼贴画的材料,课堂越来越活跃了。

  毕业后,她加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目前在新疆巴仁乡巴仁村小学支教。“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让我确信,我的价值不在于创作出多少炫酷的艺术作品,而在于我能点亮多少双童真的眼睛。”

  统计显示,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累计475名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30%毕业后成为教师,90%获校级以上荣誉。该校团委书记郭明说:“五色阳光志愿服务队通过可复制的模式、系统的管理以及深厚的情感联结,不仅推动乡村美育发展,也实现了大学生与乡村孩子在爱与责任中的双向奔赴、共同成长。”

  朱佳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