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下次什么时候再来看我呢?”在距离陕西省蒲城县特殊教育学校30公里的一个农户家里,一个女孩儿在告别时询问王晴。女孩名叫妙妙,是一个唐氏儿。王晴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语林织梦”蒲城志愿服务团的成员,每年暑期都会走进女孩家送教指导。
“语林织梦”志愿服务团的活动是该校大学生长期坚持投身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缩影。这支团队脱胎于该校基层学生组织“外语桥”系列品牌志愿活动,从2018年开始即在学校周边社区、学校开展志愿服务。2022年起,其中的一支学生志愿服务团在基层党委指导下,与蒲城特教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联系,成为“语林织梦”志愿服务团。
“在蒲城特校刚见到妙妙时,她紧紧抓着妈妈的手,眼睛一直看着地面,不敢抬头。”王晴回忆,后来才知道,像这样的特殊孩子从小到大往往面临着双重困境,不仅要克服自身的身体障碍,还常常因缺乏专业支持和理解被隔离在正常社交与教育环境之外。
据统计,在我国,特殊教育师生比为1∶11.27,远远低于国家要求的1∶2的比例,这也导致有近57万名特殊教育学生只能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这意味着,很多像妙妙一样的孩子很难获得真正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和情感陪伴。
我国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尤其向资源薄弱地区倾斜。这部政策的“暖风”正是“语林织梦”团队行动的起点——
这支学生志愿团队坚持以“外语为桥,爱心为舵”,几年来,已经陪伴1000多人次特教孩子。同时,根据校方提供的139份评估报告为每个孩子量身设计课程。通过助学支教、心理陪伴和送教上门这3种方式,团队为所有特殊班级开起了互动课,还协助特教老师开展每两周一次的送教上门服务,为孩子们带去了电动康复机、跑步机、绘本、益智玩具,以及持续的关注和真诚的陪伴。
“我始终记得那个总是独自待在教室角落的孩子,在一次次陪伴后,第一次举起五颜六色的画作!那一刻,我真切触摸到了教育带来的微光与力量。”团队成员孙杨告诉记者。
志愿服务中,团队研发出“标准化志愿服务工具包”,构建起“1+N”送教辐射网络,并逐步形成了“三个维度、三阶教程、五维课堂”的服务体系,从“兴趣激发”“潜能探索”“情感表达”“能力赋能”“素养提升”5个方面帮助特殊孩子们慢慢成长。
一路走来,团队收获了许多真诚的反馈。有孩子从最初的退缩,到主动拉起志愿者的手;有孩子通过数字绘画疗愈,第一次画出了花朵;有不愿表达的男孩,主动向妈妈说出了“我爱你”……
“志愿者不仅带来有趣的课堂‘点子’,还跟我们一起琢磨怎么把课上得更适合孩子。”蒲城特校的熊老师说。另一位特殊儿童妈妈则告诉记者:“孩子变得越来越开朗,愿意和他们互动,这是他以后融入社会的希望。”
一个个微小的变化,是团队坚持的动力,也使大学生们从一次次助人中实现了从志愿服务到个人职业使命的跃迁。志愿者王榕铭谈到,这样的经历,使自己真切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价值,也更深入了解到了社会的需求。志愿者洪扬则在志愿服务中产生了投身特教行业的想法,在研究生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光荣的特殊教育老师。
长久的坚持和奉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关注。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第二届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技能大赛中,“语林织梦”蒲城志愿服务团队获得一等奖。
“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特殊教育领域,推动志愿服务体系标准化。”团队指导教师赵璐表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