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要闻推荐 >> 正文

十载青春接力 八千里以爱筑梦
——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十年接力纪实

发稿时间:2025-11-14 09:58:00 来源: 光明日报

  日前,第28届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招募宣讲会暨支教团成立十周年分享会在江苏南通大学举行。现场,一个个感人的支教故事让人热泪盈眶。自2015年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以来,南通大学组建的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支教团”),10年间横跨祖国东西部4000余公里,扎根3000米高原、西北边陲,为青海、新疆基础教育事业输送一线教师200多人。

  “老师,我也要奖励您一朵小红花!”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的那一刻,邹胡健蒙了:调皮的尕藏只考了3分!明明每个知识点都讲了一遍又一遍,为什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邹胡健是第25届支教团团长,2023年至2024年在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支教。

  课后,邹胡健找尕藏谈心。“我不用你管,你只待一年。”尕藏梗着脖子说。

  “一年?”邹胡健暗下决心:这一年,绝不能只做匆匆过客!

  邹胡健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孩子们身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他带着尕藏读拼音、写汉字、背古诗。“尕藏,你又进步了。”啪!语文书上又多了一朵小红花。渐渐地,尕藏的字端正了,能连贯背诵古诗了,还会主动和邹胡健分享心事。

  期末考试,尕藏的进步很大。“老师,我这次及格了!”“你真棒,老师特地给你准备了一张大奖状——进步之星!”突然,邹胡健愣了一下,只见尕藏拿起红笔在他手背上认真地画了一朵小红花。“老师,我也要奖励您一朵小红花!”

  “让更多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老师,我以后也要去江苏,去亲眼看看大运河。”在第24届支教团成员徐雨辰的地理课上,孩子们憧憬着未来。

  徐雨辰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师,更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此后,她会在每节课前讲述一个文化小故事。返回江苏后,她仍以线上辅导的形式与孩子们保持联系。“我、我们,无数青年志愿者汇成的文化河流,正在翻山越岭,运送着优秀传统文化,让其流入西部孩子们的心田。”徐雨辰说。

  支教远不止于课堂,支教团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拓展教育外延。“异”口“同”声莫文隋校园广播台里传出琅琅书声、“和静课堂”课外兴趣拓展班上绽放孩子们的艺术天赋、心理讲座疏导成长的烦恼……

  “老师,我考上了您的学校!”2023年7月,青海省海南州的藏族学生斗改吉被南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录取。她口中的老师,是第20届支教团团长张玲。

  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大山。“我的梦想是接力成为支教团的一员,让更多西部的孩子实现梦想,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现已成为大三学生的斗改吉说。

  “广袤的土地让我们扎根、生长”

  “我曾经以为是西部需要我们,但支教后才体会到,是我们更需要西部。这里广袤的土地,让我们扎根、生长。”分享会上,邹胡健动情地说。

  “在南通大学校园里,莫文隋这个名字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无数学子的心灵。”第26届支教团成员郝子怡告诉记者。从大二那年他担任校史馆讲解员开始,莫文隋的故事便熟记于心:1995年3月,学校纺织系的石洪英同学,在母亲去世后失去了生活依靠,正当她陷入困境之时,一笔署名“莫文隋”(“莫问谁”的谐音)的汇款悄然而至。那个地址“工农路555号”(“无无无”的谐音),宣告了这是一份不求回报的爱。当社会各界共同寻找“莫文隋”时,南通大学教师汤淳渊的名字终于被人们知晓。

  传承大爱蔚然成风。10年来,支教团引领青年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全方位服务江苏对口支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支教团获评第18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我们将引导更多优秀的青年学子,把东部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中西部地区,助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用爱与奉献跨越山海,为西部的孩子们织造更绚丽的未来。”南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吉明明说。(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张露莹)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