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要闻推荐 >> 正文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走进了乡村
看广东学子投身“百千万工程”,亮出最美青春答卷

发稿时间:2025-11-16 12:04:00 来源: 羊城晚报

  在县城,电商直播为山货打开新销路;在小镇,智能模型助农快速识别病虫害;在乡村,中医技法为留守老人义诊……这些生动场景,正是南粤青年学子投身“百千万工程”的实践缩影,也是广东思政课走出校园、走进现实的全新样貌。

  近年来,广东共青团深化为党育人的政治功能,以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为载体,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引领大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思想领航,激发青年担当

  走进文旅创业孵化基地、探访青年兴乡项目、了解古建筑活化成果……今年5月,广东省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专项工作骨干培训班在江门开展现场教学。通过实地研学和交流分享,学员们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为更好开展“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工作和推动乡村振兴积累了实践经验。

  这是广东共青团引领青年学子找准行动切入点和着力点,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做法之一。其间,他们开展“省-校-院”三级社会实践行前培训、推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在线课程,邀请高校思政课教师、乡村振兴帮扶干部、党员教师代表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政必修课内容,面向队伍指导老师和实践学生阐释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国家和全省战略的深刻内涵,为师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思想指引和理论支撑。

  此外,各个高校选派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专职团干担任实践队伍指导老师,跟随队伍深入乡村、社区,现场讲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等理论知识要点,用鲜活案例解读党的创新理论,让理论教育“接地气、冒热气”。

  实践淬炼,厚植家国情怀

  AI低空智慧农业系统为荔枝种植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海洋预警预报系统以数据模型护航渔业生产安全、“稻病智诊”平台通过病虫害智能识别……自2023年以来,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持续带“资源”进村、融“技能”下乡,以“小而精”项目务实帮助百姓增收,助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镇村现代化建设。

  据统计,今年全省有5800支重点专业服务团队,围绕海洋产业、岭南特色产业、乡村集体经济等领域,推动县镇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800余支“人工智能”突击队为智慧产业、乡村治理精准赋能;2200余支“文化创意”突击队通过IP孵化、非遗活化、场景再造等路径,推动万件乡潮“土特产”焕发新生;500余支“短视频创作”突击队,化身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影像轻骑兵”,记录和传播乡村发展新图景,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聚焦发展成就,广东共青团组织1200支发展观察队伍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入基层开展社会观察和调查研究。华南农业大学派出1.5万余名师生深入2583个行政村开展调研,形成了《广东乡村调研报告》《广东乡村治理发展报告》等实践育人案例和《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 推动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等22篇系列决策咨询报告成果。中山大学“驿展红图”突击队细致梳理连州市丰阳镇革命历史,汇编梁家水歼灭战亲历者口述史,收集歼灭战武器实物、兵工厂建设实物和农耕文化展示物,梁家水红色文化展览中心建成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可视化、立体化和多元化。

  2023年至今,广东共青团发动230余所省内外高校、中职技工学校组建超2.8万支突击队,直接推动超20万大学生入县下乡常态化开展县镇村定向服务,带动超60万青年深入乡村一线开展社会实践。广东共青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行走的思政课”让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在学思践悟的同时推动了乡村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工作,实现了思政教育与地方发展的“双向赋能”。

  羊城晚报记者 鄢敏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