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要闻推荐 >> 正文

东北林业大学“小水滴”十年润泽万名少年科学梦

发稿时间:2025-11-20 10:14: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在东北林业大学,有一滴“水”,嘀嗒了十年,终汇成了江河,她流过实验室、流过田野、流进万千孩子的心田——她就是东北林业大学“小水滴公益课堂”团队。

  近日,这支团队被中央宣传部评为2024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成为黑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代表。

  十年坚守,团队以“水滴石穿”的韧劲,把科学的种子,播撒进一片又一片渴望知识的土壤。

  精准滴灌,让科学之光照进乡村课堂

  “我们想为那些很少有机会走进实验室的孩子们,推开一扇看见科学的窗。”团队指导教师道出了团队建设的初心,“东北林业大学有着丰富的科普资源和人才优势,我们就想为边远乡村地区的孩子们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团队创立之初,成员是来自东北林业大学植物生理学教学实验室、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实验室、小水滴公益党支部、青近自然志愿者协会的教师和本研学生。

  面对乡村学校科普资源匮乏、科学教育形式单一的困境,“小水滴公益课堂”团队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走出去,请进来”。他们不仅把东北林业大学的实验室、博物馆、林场变成孩子们的“科学乐园”,更背起实验器材,把“移动实验室”搬到乡村孩子的家门口。

  黑龙江省泰来县是东北林业大学的定点帮扶县,“小水滴公益课堂”团队自2018年起,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每年暑期深入泰来,为当地的孩子们带去精心设计的科普课程和研学活动。从单纯的科普讲座发展到素质拓展、科普实验和研学活动等多样化的形式,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兴趣。例如,课程研发团队设计了“初识酸碱性”“超级空气炮”“爱喝水的杯子”等30门经典课程,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书本上的知识在孩子们心中“活”起来。

  十年间,这股清泉从泰来出发,以科普教育推动科学教育,已润泽云南、福建、江西、宁夏等四省五县,累计开展活动近百场,超万名中小学生亲手触摸到了科学的神奇。

  最动人的回响,是来自孩子们的成长。首批参与泰来研学活动的8名学生中,已有6人成功考入大学,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跨越。一位名叫张家琦的同学感慨道:“林大的研学经历,让我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了大学的梦想。”这,就是“小水滴”最骄傲的成果。

  十年坚守,构建科普教育新范式

  十年的探索,让“小水滴公益课堂”团队摸索出了一套可持续的科普教育范式:一个中心、两个基地、N条线。以东北林业大学科普资源为核心,深耕黑龙江省泰来县、云南省祥云县两个实践基地,将成功经验辐射至全国多地,形成了一张充满活力的科普网络。通过“科普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为助力当地中小学科学教育水平提升贡献东林方案。

  众多荣誉,是团队服务社会的最好证明。项目获评中国大学生在线实践风采类优秀作品、“守护朝阳,助力成长”三下乡社会实践百所优秀高校团队、大学生社会实践“千校千项”项目优秀和视频优秀、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梁希科普奖等,以团队为基础建立的党支部成为东北林业大学首个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学生支部,项目案例在教育部网站发布并推广……

  10年来,项目的活动事迹受到人民网、中国青年网等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和报道,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10年来,项目受到当地居民、学生、政府的热烈好评和广泛赞誉。如今,“小水滴公益课堂”已成为许多地方孩子们寒暑期最期待的“科学派对”,名额常常“秒光”。

  据介绍,团队制定了严格的选拔机制,确保每位大学生讲师经过充分培训和考核,掌握科学教育的基本技能与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团队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使他们在学习中体会科学的乐趣与价值;通过分享自身的学习经历和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水滴”滋养的,又何止是孩子们?对参与其中的大学生而言,这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成长。他们需要把深奥的专业知识“翻译”成有趣的科学游戏,这锻炼了创新与沟通能力。团队中已有137名志愿者因综合能力突出,被保送至北大、清华等顶尖学府深造。

  未来,“小水滴公益课堂”团队计划推动“林业+科技+文化”的课程融合,构建“校—地—企—家”四方联动的长效机制。“我们的目标,是让‘小水滴’的模式流得更远,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这是所有“小水滴”成员共同的心声。(高春梅 李晨)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