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当归处,奋斗在故乡。2025年,一场属于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正在青城热土上热烈上演。
伴随着“青子归城”实践研学活动与“青年青城汇”品牌同步启航,来自全国21所高校的千余名呼和浩特籍学子返回家乡,投身为期数月的实习实践。今年,呼和浩特市团委积极联动300多家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精准摸排,按需配岗,提供了2000余个优质实习机会,构建起“全年常态化+暑期集中化”的实践机制。在政务服务中心的窗口前,在企业生产车间的流水线旁,在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田埂上……学子们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截至目前,实践活动已累计开展超过50次,吸引超过1000名学子参与,青春身影汇聚成“返乡实践、扎根北疆”的滚滚热潮。
年轻的大学生们在实习中,增进了对呼和浩特的直观认知,财务专员、短视频编导、跨境电商运营实习生、产品质量化验员……这些实习岗位不仅帮助学子们积攒了实践经验,也提供了实习补贴、保险、津贴等实实在在的保障,让学子们感受在增长才干的同时,感受到家乡的温情。同时,多支来自顶尖高校的实践团队,围绕呼和浩特市新能源、现代农业等支柱产业等,也展示了前沿视角。
在内蒙古大学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的实验室内,清华大学“仪路探风”支队的同学们正与研究人员热烈讨论,深入解析风电产业的技术脉络与政策环境;在和林格尔数据中心的机房外,西安交通大学能动碳路队的队员们仔细记录着服务器的能耗数据,为青城的绿色低碳转型建言献策;在伊利集团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同学们认真观察着每一道工序,探寻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密码。这些充满探索精神的调研,不仅是学生们的学习课堂,也为呼和浩特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智力活水。
结合“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呼和浩特市团委还开设“青年探源 青城焕彩”文化推介实践专项,联动呼和浩特市各类文化场馆,引导青年学生感受青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走进昭君博物院了解“昭君出塞”的历史佳话与民族融合的动人故事,“青年推荐官”用青春视角、活泼语言讲述青城故事,内蒙古艺术学院的同学们在回民区乌素图杏花谷为村民们表演歌舞节目……
“很荣幸能够作为一名‘青年推荐官’向全国各地推荐家乡的美景、美食与深厚底蕴。在团委的号召之下,我切实体会到了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责任感。未来我也希望能够投身家乡就业、兴业,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来自内蒙古大学的学子说。
在武川县的乡村卫生室里,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健康北疆”实践团成员为200余名乡村儿童开“卫生习惯小课堂”,为村民演示急救方法并发放手册300余册;在呼和浩特新城区社区活动中心,内蒙古财经大学的学生们带着孩子们做科学实验,好奇的惊呼声不绝于耳;在呼和浩特赛罕区的反诈宣传摊位前,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同学们正向居民详细讲解防骗技巧,发放宣传手册。这些年轻的身影,用专业和热情服务家乡父老,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实践活动的成效,写在学子们的成长里,也印在城市的记忆中。活动获得了参与高校的高度认可,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7所高校相继发来感谢信。许多参与学生表示,通过这次深度实践,他们深化了对北疆发展战略的认知,开始认真考虑毕业后留在这片热土就业创业。这无疑为呼和浩特市正在大力推进的“三年十五万青年留呼”行动,储备了宝贵的潜在人才。
青春筑梦北疆,实践赋能青城。2025年呼和浩特市大学生实习实践工作,如同一场生动的“城市公开课”,让青年与城市在深度互动中相互成就。站在新的起点上,呼和浩特市团委将继续优化机制,搭建更多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的舞台,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选择青城、扎根北疆,共同为呼和浩特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澎湃的青春动能。(记者 孙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