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要闻推荐 >> 正文

在火热实践中锤炼青春本色
——2025年“青马工程”社会实践侧记

发稿时间:2025-11-25 10:5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抽象理论,而是扎根实践、指导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共青团为党育人的战略性、引领性、标志性举措。多年来,“青马工程”始终坚持把社会实践作为锤炼学员党性修养、提升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今年,又一批“青马工程”学员怀揣着对真理的渴求、对实践的热忱,组成实践队分赴乡村振兴一线、产业革新前沿、基层治理阵地,开展社会实践。

  学员们深入基层一线的“活课堂”,在触摸时代脉搏、感受发展变迁中,深刻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田间地头的泥泞中、工厂车间的轰鸣里、社区楼栋的走访中,学员们正褪去青涩、增长才干,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在实践的沃土中淬炼出鲜明的青春底色。

  得真知:在实践沃土中深化理论认知

  如今的“青马工程”已形成覆盖广泛、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在全国班里除高校班、国企班、乡村振兴班等8个常规班次外,近两年新增的科技班、文化与新闻传播班、全球治理班等5个专项班次,精准对接不同领域青年成长需求,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在更多行业一线生根结果。

  在全国“青马工程”文化与新闻传播专项班,非遗传承人们正以青春之力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书写着文化传承的青春答卷。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活态基因,需要我们用青年的方式讲好它的故事。”菏泽戏曲枣梆传承人宋德靖,是文化班中亮眼的一员。多年来,他始终致力于传统戏曲的创新传播:将脸谱艺术转化为年轻人追捧的国潮彩妆,让戏曲元素融入流行音乐创作,带领青年戏曲人走进学校、乡村、社区,用戏腔演绎新时代的奋斗故事。加入全国“青马工程”,他结识了2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非遗传承人,不同门类的文化碰撞、志同道合的理想追求,让他们形成了更强大的奋进合力。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脉,把非遗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文化与新闻传播专项班的学员们积极响应团中央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参与绘制青春版中华文脉地图。宋德靖与“青马”伙伴们立足所在非遗领域,在各自所在省份开展实地探访。他们深入非遗聚集区,实地考察湘绣、木偶皮影戏、菊花石雕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走访市县级非遗保护中心,与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企业负责人及青年从业者展开深度交流。

  他们将实地探访收集到的珍贵素材转化为图文笔记、短视频、手绘地图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创意作品。在这幅生动鲜活的地图中,湖北利川灯歌的婉转唱腔、重庆缠丝拳的刚柔并济、江苏蓝印花布的素雅之美、山西孔雀蓝琉璃的绚烂光影等,都得到了鲜活呈现。“绘制地图的过程,也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宋德靖说,他们遇到过坚守手艺一辈子的老传承人,见过将非遗融入现代设计的青年创业者,也碰到过在偏远山区默默记录民族声音的文化志愿者。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备受鼓舞!接下来我们将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与实践逻辑,让非遗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宋德靖说。

  除了全国班,全国各级“青马工程”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和地方发展实际,精心组织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天津市“青马工程”将社会实践与社会治理紧密结合,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探索新机制、新载体,取得了显著成效。“‘青马工程’教会我们,既要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更要做躬身践行的行动派。”天津市“青马工程”学员、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冯渤翔的话,道出了万千学员的心声。

  集中理论学习结束后,冯渤翔一直在思考: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怎样转化成为服务群众的“真招实策”?“青马工程”搭建的实践平台,让他找到了答案。在一年的培养期里,冯渤翔不仅完成了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把大部分课余时间投入到社区志愿服务中。“社区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在这里能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内涵。”冯渤翔说。

  在社区,他既是穿梭街巷的“跑腿员”,与“五老”志愿者、物业人员、网格员并肩作战,开展入户登记、矛盾调解、困难帮扶;也是孩子们喜爱的“小老师”,结合专业所长带领孩子们编演情景剧《拒绝校园霸凌》,在稚嫩的心灵中播下自我保护的种子。

  凭借法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的智慧,冯渤翔还和“青马”小伙伴们一起为社区打造了给独居老人送去陪伴与关怀的“情暖夕阳红”活动、将经典文学与法律知识相结合的“法律明白人讲名著”等一系列特色服务项目。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举动”,却承载着服务群众的“大情怀”,不仅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赞誉,更带动了百余名同学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

  “以前觉得‘服务人民’是书本上的口号,直到亲身经历才明白,这4个字重千钧。”冯渤翔说,入户走访时握住的粗糙手掌、调解矛盾后群众展露的舒心笑容,都让他深刻体会到,服务人民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件民生小事中,落实在每一次主动担当里。

  长才干:在调查研究中锤炼过硬本领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也是“青马”学员提升能力、增长才干的核心路径。

  今年的社会实践中,诸多班次的“青马”学员选择了直面基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真问题、探寻好方法,在破解难题的过程中锤炼过硬本领,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背景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已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关乎产业链安全与竞争力的战略议题。”全国“青马工程”高校班江苏实践队的学员们发现,“一些有潜在价值的专利技术‘沉睡’在实验室和论文中,未能转化为支撑产业升级的创新力量”。

  江苏省不仅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造强省,更是全国领先的创新应用高地,这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突出的产业承载力和丰富的验证平台。带着推动高校科研成果更好转化的目标,这支实践队奔赴南京、苏州开展了专业细致的调研。

  面向高校科研团队、技术转移办公室、科技型企业、投资机构、政府科技创新管理部门及中介服务机构等,他们开展了15场深度访谈,针对创新生态五大主体开展问卷调查,回收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有效问卷1699份。

  “破解科研成果转化难题,需要系统性思维和整体性发力,而青年一代正是推动这场变革的生力军。”针对问题,他们发挥青年才智,形成了万字报告,并为破题提出评价体系改革、供需对接优化、中试验证合作等优化路径,为破解科研成果转化“堰塞湖”现象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如果说江苏实践队聚焦产业创新的“硬课题”,那么新疆、四川实践队则关注西部发展的“人才题”。今年夏天,全国“青马工程”高校班的学员们走进新疆、四川,云端联动西部10个省份,访谈140多名青年代表,走访近30家机构,梳理50多份政策文件,形成5万多字的访谈记录,力图探寻西部青年“为何来、为何留”的深层答案。

  调研中,学员们发现,青年扎根西部的动力源于“使命感、获得感、归属感”的三重驱动。80余名受访者都提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名天津女生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家里支持我,西部需要我,祖国会记得我。”

  “共青团为奔赴西部的青年搭建的‘安心桥’,让我们感受到了团组织的温度。”四川开设的“青春脑航员”专栏,用短视频讲政策;新疆组建700多人的青年讲师团,面对面说方法。共青团通过政策宣讲、上门服务,让政策温度精准对接青年热望,让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更有质感。

  “然而,青年被‘引进来’只是第一步,‘留得住、干得好’才是关键。”实践队成员也发现,从“心动”到“扎根”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他们梳理出了目前存在的“引才”信息不对称,政策宣传缺乏精准推送和“一站式”指引,部分青年“看得见政策、摸不着服务”等突出问题。

  “我们坚信,当政策温度对接青年热望,当共青团的陪伴呼应奋斗初心——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终将让更多青年在西部找到人生坐标,也让西部因青春力量而生机勃勃。”实践结束时,不少学员都说“毕业后也要来建设西部”。

  全国“青马工程”青年发展规划专项班则聚焦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围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经验与‘十五五’时期发展方向研究”主题,这支实践队从我国七大区域选取北京、上海、成都、大连、长沙、兰州、三亚7座城市开展深度调研。

  共青团大连市委员会青年发展部一级主任科员刘喜悦作为青年发展规划专项班学员和实践队成员,全程参与了这场关于城市与青春的探索。在长沙青年人才驿站,刚毕业的大学生向实践队分享了自己的体验:“在小程序上提交入住申请,不到一天就审核通过,14天免费住宿后还能申请低价人才公寓,最长可住两年。”在大连海外学子创业周现场,工作人员向实践队介绍,2024年以来,大连已发放超15亿元资金,通过40项重点任务支持青年发展。这些鲜活案例,生动诠释了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建设成效。

  调研团队设计的电子问卷回收有效样本4309份,他们发现,97.5%的受访青年更愿意到青年发展型城市发展,青年发展政策丰富、创新创业生态优化、城市生活品质宜居、青年发展氛围浓厚,已成为青年感知最深的4个方面。基于调研成果,这群“青马”学员对“十五五”时期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提出了诸多建议,并形成了万字报告。

  “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刘喜悦认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征程就像星辰大海,唯有让城市“青”味更浓、青年归属感更强,才能更好凝聚起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磅礴青春力量,让青年与城市在“双向奔赴”中共同成长。

  作贡献:在服务大局中展现青春担当

  青春的价值,在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青年的担当,在于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书写人生华章。“青马工程”学员们在科技创新、乡村全面振兴、绿色发展、志愿服务、卫国戍边等国家重大任务一线,以实干担当展现青春作为,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初心使命。

  “村里的小麦快灌浆了,绿油油的麦田再过不久就会变成金灿灿的希望。”山东省“青马工程”学员、兰陵县兰陵镇大林屯村党支部书记王国陵,指着田间的景象感慨道。这名退伍军人返乡后,凭借家乡的人才政策成为村支书,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他牵头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200亩土地打造标准化水稻和草莓种植基地,建设年产3000万株的育苗工厂,盘活空闲厂房招引企业入驻,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如今,大林屯村村集体年均增收20万元,带动12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左右。

  参加山东“青马工程”农村班后,王国陵结识了来自全省各地的“乡村好青年”。山东“青马工程”农村班不但为农村青年搭建学习交流、共同提升的平台,更提供丰富的课程体系,内容涵盖中央1号文件精神、乡村振兴规划等理论知识,也包括农业技术、创业融资等实用技能,真正实现“缺什么,补什么”。

  一年时间,王国陵和伙伴们坚持在实践中启迪思维,谋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农村要怎么发展?当时的我们对此非常陌生。”王国陵说,在年产2000万香菇菌棒的七河智慧工厂,他们找到了答案,“那里的负责人告诉我们,‘通过5G网络的实时数据采集,智能化生产可以使员工数减少三分之二,而产能提高50%以上’”。

  农村班学员李雪深受启发,“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农业“技老、人老、管理落后”的现状,也进一步激活了土地与人力的新价值。今年,她的6000平方米的设施棚,也搭上了智能化水肥系统。

  王国陵觉得,通过“青马工程”的学习,自己收获很多。“依托‘青马工程’,我们参加了很多考察学习、项目对接活动,很多同学加入了当地的青年创业协会、电商联盟,大家纷纷找到了自己的‘青春合伙人’。大家带动返乡青年创业、成立农村合作社、助力乡亲们增产致富,这就是我们青年积极蜕变成长的模样。”王国陵说。

  各高校开展的“青马工程”社会实践注重产学研用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领域特点,鼓励学员深入产业一线,用科技创新赋能社会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马工程”的学员们扎根革命老区,以“红枣羊”产业为抓手,用科技助力老区振兴,这件事情,他们坚持了5年。

  5年来,“青马工程”学员深耕于此,将“青马”学员的青春汗水融入老区产业振兴的脉络里。2019年,学员们初到陕北革命老区吴堡县,通过走访农户、与当地村干部座谈、深入养殖一线发现,当地羊产业困于家庭散养模式,饲料运输难、饲草匮乏、羊只生长慢。同时,作为当地重要经济作物的红枣,因销路不畅,年年滞销。

  “那一刻,我们忽然明白,‘青马’人的‘向下扎根’是弯下腰去看羊群瘦弱的脊背,是蹲下来触摸窑洞外堆积的红枣,是听懂乡亲们每一句‘愁’背后的重量。”作为当年“青马”实践队的一员,王钰晨对那次调研仍记忆犹新。

  通过调研,他们形成了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报给当地政府和学校的产业研究院,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关注当地的情况。次年,这群大学生化身“解题人”,研发红枣发酵饲料,打造“红枣羊”养殖模式,还建立起“技术回访日”机制,传承帮扶初心。曾经的“青马”学员王钰晨,如今已成为一名“青马”指导老师。今年,她继续带领新学员深耕实践。

  学员们一头扎进科技小院,白天跟着农户学喂羊,晚上围在电脑前学电商运营,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养殖户的需求清单”。王钰晨介绍:“今年,我们有18名学员主动选择延长实践期,至今仍扎根在这片土地,和老区人民一起,种下春天的希望。”

  在社会实践中,各级“青马”学员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在调研中锤炼过硬本领、在服务大局中展现青春担当,奋力书写着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呈宣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