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为通讯信息的传递带来了极大便利。但网络空间的匿名性、隐秘性也使网络暴力的治理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国家在北京、广州、杭州试点建立互联网法院,不断探索治理网络暴力、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新途径。2024年7月5日,武汉大学法学院“勿让开腔,成为开枪——数字时代网暴治理”实践队奔赴广州互联网法院进行实践调研活动,了解互联网法院在网暴治理工作中的司法实践,学习网络暴力信息综合治理策略。
图为林法官向实践队队员介绍互联网法院建设成效。欧阳楷 供图
实践队当日上午到达广州互联网法院后,在林北征法官的带领下参观了广州互联网法院展厅。林法官通过智能屏幕详细介绍了广州互联网法院在打造多元解纷平台、推动数字化法院建设和解决互联网法律问题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向实践队阐释当下互联网法院的职责和使命。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林法官进行问答交流。欧阳楷 供图
对于展厅中“政治为本”、“公正为魂”和“创新为源”三大板块,林法官向实践队逐一进行介绍讲解。其中,“政治为本”板块展示了广州互联网法院在党建领域的成就,体现广州互联网法院过硬的专业水平与政治素养。“公正为魂”板块排布着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麦某某诉法先生案”等典型案例,展现运用数据化手段解决司法法律问题的独特性和开创性。
“创新为源”板块描绘了广州互联网法院的未来发展蓝图,展示了“解纷资源‘引进来’”、“ZHI系统”等数字化解纷途径,引发队员们对于通过互联网法院或信息化手段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的新思考。此外,林法官还向队员们讲解了广州互联网法院已经投入使用的5G智审卡片以及E法亭司法便民服务终端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将互联网法院极简诉讼和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具象化。
图为实践队与广州互联网法院的法官访谈。欧阳楷 供图
基于实践队的前期调研,实践队邀请到广州互联网法院的林北征法官、李佳法官及两位法官助理进行现场访谈,分享一线工作者们在司法实务中的先进经验和对于网络暴力治理的见解。
针对广州互联网法院受理涉“网络暴力”案件的现状问题,实践队了解到,当前涉网络暴力案件总体上数量较多,并且包含了侵犯人格权、名誉权等内容,存在着定性困难、识别困难等问题。
同时,在具体治理过程中,网络暴力则呈现出“匿名化”“参与主体众多”和“多发于网络社交平台”的主要特点。而由于传统法院对数据信息的反应滞后、职业化水军泛滥等现象广泛存在以及网络暴力的行为取证困难等多种难题,网络暴力案件中侵权责任的承担者仍面临多种挑战,亟待探索新型的网暴治理路径。
队员们还就“人格权禁令制度”等重点问题向法官们提出疑问。在他们的解答中实践队了解到,人格权禁令尚存在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禁令发出时间与施暴时间存在时间差等问题。通过访谈,实践队一方面明确了网络暴力案件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意识到防治网络暴力案件应注重前端化解,在完善治理网络暴力的司法制度的同时探索并发展网络暴力案件的多元解纷机制。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广州互联网法院法官们合影。欧阳楷 供图
通过本次调研考察,实践队员发现广州互联网法院呈现出数字信息化时代下司法的智能化、高效化、简便化的发展趋势。实践队员在访谈中也了解到了互联网法院参与治理网络暴力信息的成效和未来的工作路线。
在本次调研活动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法治进步离不开技术发展,要学习互联网法院在网络暴力治理思维和防治路径创新问题上的可借鉴之处,也希望作为法学专业的本科生,努力守护每一位网络公民的合法权益。(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王晨阳 欧阳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