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响应青年实干家计划及乡村振兴战略,7月13日至7月22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红色向阳”实践团前往广州市从化区新隅村,探寻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团队负责人介绍说,实践团在考察过程中采取实地调研、走访居民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以青年的视角观察并记录新隅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探索与实践。他们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新隅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每一个脚印,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刻思考。
走进新隅村,一幅幅水利变迁的画卷徐徐展开。实践团成员们穿梭于田间地头,与村民们亲切交谈,了解水利设施发展的故事。老一辈村民回忆起往昔,那时的灌溉全靠人力,一担担水桶,一次次往返,汗水与辛劳见证了土地的艰辛。而今,新隅村已今非昔比,棋杆水库如同镶嵌在绿野中的明珠,不仅储存了丰沛的水源,更通过电力驱动的抽水机和半自动喷淋系统,将清冽的甘霖精准送达每一寸需要滋润的土地。
实践团成员们亲眼见证了这一变化带来的丰收景象,农田里绿意盎然,作物茁壮成长,现代水利设施的曙光照亮了这片古老的土地。
图为“红色向阳”实践团走访当地居民。陈杰 供图
实践团深入调研发现,新隅村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令人瞩目。村民们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合理密植技术的实施细节,他们通过精密的计算和反复的试验,找到了最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作物间距,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增强了光合作用效率,使得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双提升。
此外,果实套袋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防止了病虫害的侵袭,保护了果实的完整与美观,为村子带来了更加可观的经济收益。实践队员纷纷表示,与以前的粗放式种植对比,科技的力量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现,为新隅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图为新隅村果实套袋。陈杰 供图
漫步于新隅村的水稻田边,一股清新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实践团成员们惊喜地发现,稻田中不仅生长着绿油油的稻谷,还游弋着欢快的鱼苗。这正是新隅村实践鱼稻共生生态农业模式的生动写照。
通过与村民们的深入交流,他们了解到这一模式的奥秘所在:鱼类在稻田中穿梭觅食,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杂草和害虫的生长,其排泄物还成为水稻的天然肥料;而水稻根系则能过滤水中的杂质,为鱼类提供清洁的栖息环境。
当地居民根据实际情况和近年来的收益分析解释说,这种循环利用、和谐共生的生态模式,不仅减少了化学农药和肥料的使用,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创新实践为新隅村的农业发展注入了绿色动力,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实践团成员在调研总结中写道。
图为新隅村鱼稻共生。陈杰 供图
展望未来,随着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新隅村将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引领下,继续探索和实践出更多适宜当地农业发展的新路径,从而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实践团负责人表示,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红色向阳”实践团将与村民们携手并肩,共同助力乡村发展,让青春的力量在广袤的田野上熠熠生辉。(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