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四川农业大学462名学子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走进四川凉山、重庆彭水等10余个民族地区开展普通话推广专项活动。
据悉,该校积极组织申报教育部、团中央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5支团队成功入选。他们积极探索“普通话+N次课堂”和“助农产业+普通话”多元助力模式,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为乡村振兴赋能。
一言一行,普润乡土
校团委川农红·语结“童”心团队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马湖村和大杉坪村,通过走访调研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当地家庭普通话语言环境,积极探索推广普通话的新思路。
团队结合调研情况因地制宜开展集“诗词朗诵、科学小实验、词组对对碰、妙笔生辉”等形式为一体的推普-科普趣味游园会,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普通话,覆盖村民300余人次。“在闯关打卡过程中,我们不断地与小朋友们沟通交流,为他们纠正发音、字形,科普科学知识文化。”团队成员严妤彤说。
图为川农红·语结“童”心团队深入农家中调研。徐杭 供图
一字一句,语播希望
草业科技学院“普韵千里”实践团前往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丞相村、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结合不同地区特色举办不同主题活动,打造“线上+线下+多地”模式联合推广普通话。
团队成员以形近字的细致辨别和趣味绕口令等互动游戏作为开场,以穿越汉字演变的悠久历程为特色,巧妙融入“川渝英烈”事迹以及线上生态知识课程,迅速吸引了在场孩子们的浓厚兴趣。他们亲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也让普通话和文学传承的花朵在祖国的大地上绽放。“普通话是感情的纽带。以汉字起源为开始,贯穿地区特色内容,孩子们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让标准普通话伴随我们生活。”这是驻村干部的心得,也是“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意识的延续。
一音一韵,以声传情
“以推普为主要目的,以艺术为传播媒介,以民族自信为精神食粮”,大学生艺术团普传艺韵实践团队前往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以“普语新声,‘彝’韵同行”为主题,打造艺术沙龙优质课堂,让成员们通过“S+1+N”的模式推广普通话。
团队成员深入了解四十位来自藏族和彝族等不同民族的小朋友的普通话基础情况,引导小朋友通过口部操和气息训练,养成正确发音习惯,声母、韵母、语流音变……这些原本抽象的概念,通过生动的图示变得鲜活而具体。小朋友在“唱、诵、舞、演、奏”的课堂互动中感悟普通话的魅力,“以前我觉得自己的普通话发音总是有些问题,但通过这次课程的学习,我发现自己的发音变得更加清晰准确了。”这不仅是孩子们的心声,更是对实践团队的最高赞誉与肯定。
图为普传艺韵团队成员给小朋友讲解航空知识。曾茜 供图
一研一智,力传民心
经济学院“乡音普韵,振兴共声”团队赴重庆市彭水县保家镇东流村,于田间地头、村坝院落展开调研,通过结合数字技术推广普通话与专业特色的新方法,创建具有针对性的农户小课堂。
团队深入到农家之中,借助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等其他数字资源平台,对村民进行专业化宣传,并开设“普通话+金融防诈”小课堂,依靠自身的专业优势,向近200名村民们普及金融防诈的相关知识。村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习到了更多关于金融的知识,还进一步增强了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意识。
图为“乡音普韵,振兴共声”团队对农户进行金融防诈调查。伍轩雨 供图
一语一蜜,推普助农
动物科技学院“蜜语‘普’韵,‘彝’路生花”团队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石板滩村,以“推普”与“蜂蜜”共同发展为目的,计划“大手拉小手”和“1+1+1”教学策略,在农户与电商间建立普通话桥梁。
团队利用汉字游戏、放映电影等新颖教学活动,规范青少年儿童的普通话用语,同时向村民宣传并开展电商直播这一新兴渠道,以普通话为媒介,销售当地特产——凉山高山蜂蜜。在团队成员与农户的共同努力下,蜂蜜销售额较平时有了大幅增长。“电商营销与普通话相结合的方式让村民收入实实在在得到了提高,深切体会到讲好普通话也能挣钱。”队长蒋欣益在活动结束后总结道。
图为“蜜语‘普’韵,‘彝’路生花”团队成员直播带货售卖蜂蜜。刘海常 供图
推普行动是一项长期任务,连续三年,四川农业大学共计37支团队、925名学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爱的传递,言的桥梁”的深刻内涵,用普通话这座无形之桥,连接起了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学校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引导川农学子投身推普行动,让“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声音传得更远。(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严妤彤 陈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