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上午,南通大学文学院“七彩课堂”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江苏省南通市钟秀街道城北村社区,与社区小朋友们学民俗,迎新年,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丰富社区儿童的假期生活,增进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据介绍,南通大学文学院秉持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希望通过“七彩课堂”这一平台,以“第二课堂”的形式满足儿童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社区教育水平,助力社区文化建设。
为迎接农历蛇年,“七彩课堂”社会实践团队精心筹备,围绕新年民俗开设了一系列素拓主题精品课程,如 “灵蛇纳福?创意绘福字”“新春粘喜 饰不可挡”“瑞光卯兔” 等。这些课程将传统民俗文化与创意手工、艺术创作相结合,为孩子们带来了独特的学习体验。
活动当日,冬日的暖阳洒在社区活动中心,为室内增添了几分温馨。“七彩课堂”团队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早早来到现场,精心布置场地,准备教学材料。他们身着整齐的志愿者服装,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随着孩子们陆续来到课堂,原本安静的活动中心瞬间热闹起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空间。
图为志愿者在给孩子们讲述“福”字的起源。钮逸涵 供图
课程伊始,志愿者们化身“小老师”,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启了民俗文化科普之旅。在 “灵蛇纳福?创意绘福字”课程中,志愿者通过讲述“福”字的起源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孩子们坐在座位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小老师”,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有的孩子好奇地问:“老师,为什么‘福’字有时候要倒着贴呀?”“小老师”耐心地解答:“这是因为‘倒’和‘到’谐音,‘福’字倒贴寓意 ‘福到了’,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 孩子们恍然大悟,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在“新春粘喜 饰不可挡”课程中,志愿者详细介绍了新年饰品的种类,从春联、窗花到中国结,每一种饰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志愿者拿起一个精美的孔雀窗花向孩子们展示,讲解其制作工艺和象征意义:“孔雀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如意,这孔雀窗花贴在窗户上,能为我们的家增添喜庆的氛围。” 孩子们被这些美丽的饰品深深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动手制作。
图为孩子们在制作窗花。钮逸涵 供图
手工教学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整齐地摆放在课桌上,孩子们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纷纷拿起工具开始创作。遇到困难时,孩子们会主动向志愿者求助,志愿者总是第一时间来到他们身边,手把手地给予帮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精美的民俗手工艺品逐渐成型。红红火火的“福”字色彩斑斓的窗花如同一只只开屏的孔雀;寓意吉祥的兔儿灯栩栩如生,仿佛即将蹦跳起来。这些手工艺品承载着孩子们对新年的美好憧憬。
课程结束后,志愿者与几位孩子和家长进行了交流。一位小朋友兴奋地说:“我特别喜欢今天的课,学到了好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还做出了这么漂亮的窗花和兔儿灯,感觉自己特别厉害!” 一位家长感慨地表示:“南通大学文学院的‘七彩课堂’活动真的太棒了!孩子们在假期里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锻炼动手能力,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图为“七彩课堂”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合影。钮逸涵 供图
实践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只是一个开始,在未来,团队将继续为钟秀街道的儿童开展更多中华文化精品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社区教育。团队希望通过这些课程,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让他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茁壮成长,坚定文化自信自强。(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钱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