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领会秦腔这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国家文化惠民相关政策,西安交通大学秦腔下乡实践队于1月17日至18日赴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天福和园社区及易俗社秦腔大舞台开展调研与文化学习活动。通过参观秦腔艺术博物馆、观看送戏下乡惠民演出、与演员交流以及走访社区观众,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了秦腔艺术的传播形式与影响力,为推动戏曲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奠定了基础。
传承秦腔艺术,振兴乡村文化
1月17日晚7点,实践队到达沣西新城天福和园社区,首先与正在准备送戏下乡演出的演员和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通过简短采访,队员们了解到戏班演员的排练生活以及送戏下乡活动的组织形式。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秦腔这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戏曲在乡村得到了积极传承。沣西新城天福和园社区戏班的成立正是基于村民们对秦腔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戏班的成员们通过自发组织,利用业余时间聚在一起排练并演出,无论是节庆庙会,还是婚丧嫁娶,戏班总会现身,为村民带来精彩的秦腔表演。这些演出不仅为村民们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让秦腔这一传统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图为天福和园秦腔班演出。张李晨曦 供图
当晚8点,送戏下乡演出正式开始。大篷车舞台前,坐满了来观看演出的村民,尽管寒冷的冬夜,村民们的热情丝毫不减,大家全神贯注地观看演出,不时发出阵阵喝彩。许多小孩子也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静静地坐在椅子上观看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戏班的发起人表示,作为陕西人,他们从小便在家乡的戏台旁长大,耳濡目染中对秦腔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戏班的剧目多为村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秦腔剧目,如《三滴血》《杨门女将》等,这些剧目不仅富有艺术性,也贴近人们的生活,深受观众喜爱。戏班成员表示,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让更多人通过他们的演出感受到秦腔的魅力,让这门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彩。
走进秦腔博物馆,领略历史风采
1月18日上午,实践队前往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参观学习。博物馆以“文化史”为纲,展示了秦腔历史文化的脉络,剖析了秦腔戏曲艺术的生成路径,反映了秦腔的演变及艺术成就。
队员们见证了秦腔的发展历史:从前秦时期的秦地乐舞,到秦汉时期的百戏,再到隋唐时期的歌舞与说唱艺术。秦腔伴随着先民的劳动与生活,不断完善并广为流传,最终演变成中国戏曲艺术苑地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博物馆内展示了秦腔经典角色的雕像,栩栩如生的雕像让人叹为观止。
送戏下乡演出,文化惠民暖人心
同日下午,实践队来到易俗社秦腔大舞台观看了文化惠民演出。尽管舞台简朴,但演员们的表演既朴实又细腻,打动了广场上观众的心。表演间隙,队员们与团长和演员们进行了交流。团长感慨道:“现在大学生们也开始关注秦腔了,秦腔艺术后继有人啊!”
图为易俗社秦腔大舞台惠民演出。马启月 供图
实践队员们了解到,为进一步扩大惠民活动的覆盖面,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广使用“秦岭视云”App,推动戏曲进乡村的网上直播和录播,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更多的群众能享受演出。
三秦扬戏韵,传承黄土情。文化惠民活动不仅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文化动能。秦腔下乡实践队的队员们纷纷表示,在深入探究秦腔下乡情况后,体会到优秀民俗文化对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意识到惠民演出对于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身为青年人应当用所学为秦腔添彩、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张李晨曦 马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