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冬季运动会的筹备热潮中,精准且富有文化内涵的语言景观成为哈尔滨展现城市魅力、促进国际交流的关键因素之一。东北农业大学学子敏锐洞察这一要素,组建 “语景探索先锋社会实践团”,于1月12日正式开启“亚冬语景研析计划”,踏上优化城市语言景观的征程,为亚冬会的成功举办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贡献青春力量。
中央大街与防洪纪念塔,作为哈尔滨的城市名片,在亚冬会期间会迎来世界各地的游客,其语言景观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至关重要。实践团深入这两个区域,仔细排查语言景观问题。
1月15日,实践团来到了中央大街和防洪纪念塔进行调查研究,成员们发现部分标识的英文和俄文翻译存在错误,这将给外国游客带来困扰。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也发现了一些翻译巧妙的标识。这些优秀范例准确传达了信息,并且融入了当地文化特色,为团队后续的语言景观优化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图为实践团成员调研中央大街语言景观。王宁 供图
经过调研,实践团将发现的问题系统整理,于1月26日将题为“关于中央大街语言景观问题的反馈意见”提交至哈尔滨市政府网站。
在反馈意见中,实践团列举了各类语言错误,并针对每个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次日,实践团收到了政府的积极回复。这一反馈极大地鼓舞了成员们,坚定了她们继续深入研究的决心。
除景点外,1月22日,实践团成员穿梭于东北农业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细致排查校园内的语言标识。
团队发现,校园内部分指示牌存在英文翻译不准确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实践团与学校各负责部门积极沟通,提出了一系列优化建议,希望通过改善校园语言景观,营造更加浓厚的国际化校园氛围。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亚冬会代表团成员合照。韩鑫悦 供图
在语言景观的研究范畴中,动态语言景观占据着重要位置。1月26日至2月14日,部分实践团成员作为亚冬会志愿者投身于志愿活动当中。
在工作过程中,她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语言景观的优化理念融入到动态交流场景中。无论是与来自各国的运动员、官员进行沟通,还是在引导参会人员完成各项流程时,成员们都以准确、规范且富含文化内涵的语言表达,传递着亚冬会的精神与哈尔滨的城市文化。
图为负责学校语言景观调研的成员合照。王宁 供图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语言景观优化工作中来,实践团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她们精心制作并发布形式多样的宣传资料,通过生动有趣的图文和短视频,向大众普及多语种翻译知识。
同时,实践团发起语言景观征集活动,诚挚邀请广大群众分享身边翻译出色的语言景观,以及存在问题的标识案例。希望通过汇聚大众的力量,挖掘更多语言景观背后的故事,共同为优化语言景观出谋划策。
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实践活动是探索语言景观优化的旅程,也是团队成员成长的历练。实践团在前行中反思,在总结中进步。成员们不仅在专业能力上得到了锻炼,对多语种翻译和文化融合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语言景观,绝非亚冬会期间的短暂点缀,而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外在彰显,是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无声使者。”团队负责人说,当下的成果只是起点,未来,“语景探索先锋社会实践团”将持续推进“语言景观研析计划”,在巩固哈尔滨语言景观优化成果的基础上,把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韩鑫悦 兰舒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