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至21日,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竹类拔萃,百年焕新”实践团队由伍桂清老师带队奔赴四川邛崃平乐镇,与瓷胎竹编传承人、相关企业负责人、从业人员以及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与调研,全面剖析瓷胎竹编的历史文化脉络、产业发展状况与困境、传承活力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情况,探寻非遗传承振兴新路径。
1月20日上午,团队来到平乐镇镇政府进行交流并受到了姚镇长热情招待。姚镇长从瓷胎竹编的工艺流程、规模大小、从业人群等方面介绍了平乐瓷胎竹编的基本情况,对政府在推动竹编传承、发展、创新等方面工作有一定肯定,但也指出资金、执行力度等方面不足,同时表达出对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加强传承保护的期待。随后,团队成员访谈了其他政府工作人员。
游伟介绍竹丝。杨泞嘉 供图
1月20日下午,团队走访了省级瓷胎竹编代表性传承人游伟大师的工作室。谈起瓷胎竹编,游伟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说道:“天府南来第一州,瓷胎竹编在邛州(邛崃)。”邛崃瓷胎竹编有三个唯一,邛崃是全国唯一一个瓷胎竹编产量最高的地区,邛崃是全国唯一的瓷胎竹编竹材料供应,邛崃是全国唯一瓷胎竹编竹材料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游伟自幼生长在竹编之乡,耳濡目染,他15岁就开始学艺,师从李万东门下。传承至此,已有六代之久,每一位传承人在传承中坚守,在创新中前行,让瓷胎竹编这一古老技艺在岁月长河中重焕生机,继续绽放着独特的魅力。
游伟的工作台。徐鸿灵 供图
在游师傅的介绍下,团队成员了解到瓷胎竹编工艺品,精选中国西南地区多年生优质慈竹,经裁料、破竹、去皮、刮青、晾晒、抽丝、浸泡、烤丝、着色等十多道工序,加工成细如发丝、薄如蝉翼的竹丝,纯手工编织而成。完成一件工艺品可能需要一到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有耐心、有恒心才能坐下来、做出来!
随后,团队成员走访了平乐镇青年俊杰黄星开办的瓷胎竹编加工企业,详细观看了编织的过程并对在场的几位从业者进行了采访。黄总的企业主要以批发为主,大部分订单都是线上交易,现有的成品主要面向普通人群,缺乏高端设计,黄总特别期望能与高校合作,十分欢迎高校同学为其进行产品设计。谈论到现在行业的情况,黄总提到当地竹编行业有少数年轻人,虽然目前在培训工人方面有一定成果,但前端材料处理工作因体力要求高,招募工人困难,男性工人要求工资较高。以及获取竹子材料面临困难,周边竹子资源减少,需到较远地方拉取,且因种竹子收益低,种植户减少,招募搬运竹子的人手也越发不易,这些都是应当受到关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1月21日上午,团队成员分成两个小组,分别走访了由罗勇创办的金杯竹艺美术厂,访谈了川西竹编经营部的负责人刘浩。
罗荣成刮青(图左)。袁斌燕 供图
罗勇的父亲罗荣成是一位专业的刮青师傅,负责瓷胎竹编最基础的材料准备工作,他说过:“100斤竹子只能抽8两高品质竹丝。”这对材料本身和师傅技艺都是一种挑战,未达标的竹丝是坚决不能使用的。为最大化的开发竹子本身的效益,创造更多更大的经济价值,罗勇对竹子再开发,使用竹子的第二层皮,原创出许多精美的装饰品,例如胸针、耳坠、挂饰等。团队成员当场进行了手工DIY体验,激发了创造力与动手能力,真切感受到这项创新让竹编更生动更亲切,走出独特,走出风采,更走近了年轻人群体。
根据刘浩介绍,在对竹丝变色方面也有了创造性的进步,旧有的方法是用炭火对竹片进行纯手工烤制,现在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的传送带灯管烤制,竹片烤得更均匀成色更漂亮,通过对温度的控制,来制成需要的颜色。刘浩还提到,在出口方面面临着许多困难,想要对外出口,还需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
“竹类拔萃,百年焕新”团队此次调研满载而归。团队负责人表示,将以此为契机,深入钻研国家级非遗瓷胎竹编的传承保护与振兴途径课题,积极探寻非遗传承与发展策略,助力产业突破困境,为四川邛崃平乐镇瓷胎竹编发扬光大注入新动力。(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徐鸿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