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调研队赴山东济宁开展抗美援朝精神深度调研

发稿时间:2025-03-05 13:0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号召下,北京师范大学“烈烈英风”调研队于2月12日至15日,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大安镇后官庄村,以口述史研究为切入点,开展“抗美援朝精神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专题调研。通过田野调查、影像记录、文献整理等多维方法,这支由戏剧与影视学、历史学及传播学专业学子组成的队伍,在鲁西南的寒冬里书写了一曲新时代青年与革命前辈的精神对话。

  踏雪寻迹:一场跨越时空的初心叩问

  2月12日清晨,调研队四名成员在队长彭思琪带领下抵达后官庄村。这座掩映在麦田与白杨间的典型北方村落,是抗美援朝老兵李兴祥的故乡。在村委会会议室,队员们与村党支部书记白叔信展开座谈,桌面上泛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磨损的军功章、褪色的家书,无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家父临终前最挂念的,就是让后人记住那些长眠异乡的战友。”李兴祥长子李连仲摩挲着父亲的衣物,向队员们展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这些珍贵实物让00后队员魏琪深受触动:“触摸这些带着战场硝烟的物件,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

  田野深耕:用现代方法活化红色记忆

  2月13日,由历史学专业杨苒君设计的问卷系统,通过发放纸质问卷,收集到127份有效样本。数据显示:92%村民知晓抗美援朝历史,但能准确说出战役名称的仅占37%;86%村民认为需要创新传承方式。这些发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下午的纪录片《老骥》放映会成为整个调研的亮点。团队前期历时一个月制作的21分钟口述史纪录片,以李兴祥1951年入朝作战经历为主线,穿插历史影像与人物访谈。当片中响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画面时,现场多位古稀村民跟着哼唱,年轻队员魏琪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动人时刻。

村民观看纪录片《老骥》。魏琪 供图

  口述抢救:在历史褶皱中打捞精神密码

  2月14日的深度访谈持续了整整七小时。在李宅堂屋,李连仲首次向外界完整讲述父亲的生平经历。泛黄的战地日记上,1952年10月23日写道:“今日全连仅存17人,指导员临终嘱托:‘告诉祖国,我们守住了!’”。

  调研组创新采用“多机位+同步语音转写”技术,完整记录万余字口述资料。戏剧与影视学背景的彭思琪特别关注记忆的情感维度:“李叔回忆父亲时,43次提到‘愧疚’——愧疚活着回来,愧疚没能带回战友遗体。这种集体记忆中的情感结构,正是精神传承的关键载体。”

  精神祭奠:在烈士墓前续写精神传承

  2月15日清晨,调研队随李连仲前往李氏家族陵园。墓碑群中,李兴祥墓前摆放着调研队队员。队员们按照鲁西南传统,将采访录音刻成光盘与调研报告一同焚化。历史学专业杨苒君说:“这不是简单的祭扫,而是一场学术仪式——我们用研究成果告慰英灵。”

队员在李兴祥墓前鞠躬。魏琪 供图

  在专题研讨会上,白叔信说:“你们采集的视频和照片,将成为正在筹备建设的村史馆中'数字记忆库'的重要部分。”据悉,后官庄村已计划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沉浸式思政课堂”,让红色记忆真正“活”在当下。

  薪火相传:构建红色基因传承新范式

  据悉,此次调研形成了“三位一体”成果体系:学术层面完成约3万字调研报告,提出“记忆场域-情感共振-价值重构”的传承模型;实践层面建立包含287段音视频的数字化档案;社会层面推动建立高校与乡村的红色教育共建机制。

  “真正的历史不在教科书里,而在老百姓的记忆中。”调研指导老师、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樊启鹏教授如此评价。调研队创新采用的“口述史+数字人文”方法,为红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寒风中的后官庄村,《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响彻长空。当00后大学生与九旬老兵的后人执手相望,当数字技术遇见口述记忆,这场跨越七十载的对话昭示着:抗美援朝精神从未走远,它正以新的形态,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谢子豪)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