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贵州毕节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的青砖上时,山东大学(威海)青语宣讲团的成员们正手持笔记本,仔细记录着墙面上斑驳的革命标语。近日,这支由青年学生组成的团队,带着对红色历史的敬畏与传承使命,历时一个月,跨越六省八地,在革命旧址的实地调研与支教课堂的青春实践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精神对话。
溯源:用脚步丈量历史的温度
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抗战遗址到新时代校园,青语宣讲团的足迹串联起中国革命的经纬脉络。在遵义会议纪念馆,成员们驻足于1935年的战略地图前,感受“转折之城”的澎湃心跳;在贵州抗日救国司令部旧址,泛黄的作战电报与生锈的军号,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娓娓道来;而林青纪念馆中烈士高唱的《国际歌》,更让年轻学子们聆听到信仰的滚烫。
“历史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先辈用血与火刻下的印记。”调研成员罗同学在调研笔记中写道。为让宣讲更贴近真实,成员们白天穿梭于革命旧址收集影像资料,夜晚则对照党史文献逐字校核,最终制作出涵盖100余张历史图片、20段口述史视频的“沉浸式”宣讲课件。这份厚度与温度兼具的材料,成为后续宣讲的核心载体。
图为成员在遵义会议纪念馆调研。张连庆 供图
扎根:让红色种子在支教土壤中生长
带着沉淀的红色记忆,团队分为四支小队奔赴实践一线。
在河北沧州献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支教成员将遵义会议精神融入课堂——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遵义会议代表”,在辩论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真谛。
河南坞墙镇陈楼小学的课后活动中,宣讲团以“红色剪纸”为媒介,带领学生剪出五角星与火炬图案,指尖跃动的不仅是艺术,更是对革命符号的鲜活解读。
“老师,我也要做‘小红军’!”陈楼一名小学生举着自制的纸质军帽喊道。这种“实践+宣讲”的模式,让红色教育跳脱出单向灌输,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青春体验。
在西安龙湖社区,成员们与居民围坐一堂,用方言讲述长征故事;哈尔滨五十八中学的教室里,一场以“青年与家国”为主题的互动辩论,更让学生们热血沸腾:“原来历史从未远离,它就在我们选择的每一刻。”
图为成员于河南陈楼小学开展宣讲活动。张连庆 供图
生长:从单向输出到双向滋养
这场跨越山河的旅程,不仅是红色精神的播种,更是一场青年与时代的共勉。“曾经以为宣讲是‘我们教孩子’,后来发现是‘历史在教我们所有人’。”团队成员张同学在总结会上感慨。
这段经历让年轻学子们深刻体悟:红色基因的传承,不在高台说教,而在将历史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实践——正如他们在哈尔滨中学黑板上写下的那句话:“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
图为成员于河北献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开展宣讲活动。张连庆 供图
回响:让青春与家国同频
如今,青语宣讲团的实践成果已形成10万字调研报告、2套红色课程体系。更深远的影响,则藏在河南小学生家书里工整的“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藏在西安社区老人听完故事后湿润的眼眶中,藏在无数被点燃的年轻心灵里。
“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团队指导教师总结道。这场始于齐鲁大地的青春行动,终成燎原之势。(通讯员 张连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