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寒假,武汉大学“戍边”网医,法护健康——互联网医院监管与规制研究实践队成员们于山东、湖北、广东、湖南、浙江、甘肃等7省10市13地开展了集中实践与个人返乡调研。
近年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均强调了互联网医院在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重要性,同时医疗数字化信息化亦为我国推动医疗改革的重要话题。通过实地走访医院、人民法院、卫健委等,实践队与各类互联网医疗市场主体对话交流,切实了解各地互联网医院的发展模式和相关民刑纠纷的现实状况,构思互联网医院法律规制路径,以青春力量为我国互联网医院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探访司法前沿 共筑法治屏障
实践队员走进湖北省恩施市人民检察院、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法院,通过与司法工作人员进行深入座谈,从司法实务中了解互联网医院相关案件争议焦点和审理难题。
在湖北省恩施市人民检察院,易检察长告诉大家,确保线上就诊资质、远程医疗服务的质量、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和责任归属是互联网医院法律规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通过和武昌区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的交流,实践队了解到互联网医院正逐渐成为医疗领域的新趋势,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法律问题,特别是电子病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何确保,以及医患之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有效沟通。
据了解,司法机关通过充分发挥其职能,为互联网医院的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此过程中,法院、医院与卫健委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了线上调解平台,并创新性地邀请医疗专家出席听证会及进行鉴定做证。这些司法创新措施不仅精准回应了医疗纠纷所具有的专业性较强这一特点及其所带来的难点,而且为实现个案的实质正义与司法的统一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对话卫健中枢 厘清政策脉络
“互联网+医院”的组合在将来会成为医疗服务新业态的必然趋势。为确保互联网医疗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规制机制显得尤为关键。对此,实践队员前往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进行学习访谈。
实践队员们了解到,互联网医院依托时效性与便利性,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但对于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资质、诊疗科目、电子处方、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等维度对互联网医院的监管,还远远不够。未来将可能采取加强跨地区的监管协作,对存在违规行为的互联网医院建立退出机制等措施。
卫健委作为互联网医院监管的重要力量,其角色不容忽视。通过制定适当严格的准入标准、加强日常监督、推动跨区域协作以及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等方式,卫健委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安全,推动“互联网+医疗”新模式持续、稳健地前行,更好地服务于民。
图为实践队员访谈民勤县人民医院医生。赵若涵 供图
直击医改现场 解码智慧诊疗
在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等全国多家医院,医生们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互联网医院的发展成果。互联网医院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实现了“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闭环服务,并借此与偏远地区的医院开展合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调研中发现,目前国内互联网医院的资源分布不均,大部分功能集中在预约挂号、电子缴费和远程会诊。在病患信息方面,大部分互联网医院的监管措施较为完善,但基于互联网本身的复杂性,仍存在泄露等恶性后果的可能性。从医院内部审视,仍面临医师资质审核机制不够严格、在定价等领域缺乏具体政策指导等情况,强调了加强监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同时,医生们也从医学专业角度为互联网医院发展提出建议。比如,医学上不同学科之间的特性差异较大,互联网医院应根据不同科室的需求和医学规律来开展。此外,医生们还建议首次问诊和重大疾病的诊疗不宜采取互联网医院的模式,在严守医疗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循序渐进才是科学的发展之道。
基层实践出真知 理论研究强法治
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完善,互联网医院有望成为医疗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为缓解医疗资源紧张、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添砖加瓦。此次实践调研为互联网医院监管与规制问题提供了多角度的深入洞察。实践队了解了国内各地互联网医院现阶段的发展成就、剖析了互联网医院目前的主要运营模式及其利弊、梳理了司法实务中相关纠纷解决的思路,致力于探索出一套系统性的互联网医院法律规制路径。从司法机关的审理视角到卫健委的政策制定,再到医院的具体实践,各方共同努力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为确保互联网医疗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规制机制任重而道远。未来,实践队将秉持初心和创新精神,继续结合多学科知识与实务经验进行实践调研,探索互联网医院便民化与法治化发展道路。(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刘昕 周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