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重寻红色印记:川大学子开展红色文化思政调研

发稿时间:2025-03-14 14:0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为重温英雄记忆、赓续红色血脉,纪念赵一曼烈士诞辰120周年,2月17日至21日,四川大学“一”心向党“曼”慢成长调研实践团赴宜宾,围绕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开展主题调研实践。17个红色教育阵地、5场专题座谈会、2场中小学红色宣讲、40余小时深度访谈、100余张寄语纸、1000余份问卷,实践团从中学课堂到红色场馆,从理论学习到切身行动,让赵一曼革命精神真正“传”于青年嘴中、“实”于青年足下、“活”于青年心上。

  据悉,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由四川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四川大学宜宾园区副院长吴宇老师和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专职辅导员邓晗老师带队,团队成员涉及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经济学院等多学院,涵盖硕士生、本科生等多层次。

  寻脉:与机关党校共探“红色血脉”

  2月18日和20日,实践团分别走访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宜宾市委党校和叙州区委党校,参观党校党性教育基地,并围绕赵一曼革命精神,与教体局领导、党校教师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深入交流。

  寻脉第一站,实践团队来到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共议“赓续红色基因 献力思政教育”座谈会,与宜宾市教体局总督学以及义务教育科、素质教育科、质量评价科等科室负责人展开深度对话。“思政教育要像种子一样,在不同学段扎根生长”,宜宾市教体局总督学何照强表示。座谈会上,团队了解到宜宾市教体局正推动构建“小学故事感染—初中情感共鸣—高中理论深化—大学信仰践行”的一体化思政教育链,通过统筹红色资源利用、设计跨学段衔接方案等举措,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盘棋”“一张网”。

图为实践团与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领导展开深度对话与访谈。毋其凯 供图

  寻脉第二站,实践团与宜宾市委党校教师龚婉婉展开深度访谈。访谈中了解到,近年来宜宾市委党校将赵一曼革命精神纳入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并探索通过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式,提高学员的学习参与度。“传统的理论授课也很重要,如果还能结合真实案例,甚至创造情境式教学,就能让学员们更直观地理解革命先烈的精神内涵”,龚婉婉向实践成员介绍道,“案例教学与情境体验,让党性教育从‘听故事’变为‘入角色’。”这种创新模式也为实践团思考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提供了灵感——如何让课堂“活”起来?答案或许是:打破边界,让历史走进现实。

  寻脉第三站,实践团到访叙州区委党校,与叙州区委党校校务委员、赵一曼研究中心主任杨剑展开深度访谈,并借此机会了解到了一堂特别的党课《让赵一曼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访谈结束后,实践团参观了叙州区委党校内以赵一曼英烈为主题的党性教育基地,基地通过“家书密写”“越狱计划”等实景模拟,让学员们切身体验革命先烈的抉择与信仰。“这种学习方式的冲击力非常强。”团队成员贺馨在交流后说道,“当你亲自看到‘诀别信’的画面,想象自己身处那个年代,就能更加深刻理解赵一曼革命精神。”

  寻力:与大中小学共凝“红色力量”

  2月17日至21日调研期间,实践团队陆续赴宜宾市多所大中小学,开展“红色宣讲+访谈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为一体的大中小学联动式实践调研活动,将红色底色与青春亮色紧密融合,将红色力量与青春力量互促共生。

  以红色宣讲为播撒。实践团开展了数场“大学生进中学校园”红色宣讲活动,宣讲受众覆盖宜宾二中、一曼中学等校超150名学生。“赵一曼的‘超能力’是什么?”在宜宾市一曼中学的宣讲现场,实践团成员用“梦想续航电池”“正义值充值卡”“抗挫力MAX卡”三个创意比喻,将赵一曼革命精神转化为中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的青春语言。同时,结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设计了互动性问答、情景剧演绎、青春寄语墙等环节,让红色宣讲“活”了起来。一位高二学生在寄语中写道,“我想成为您那样的英雄!这些内容不仅是知识的力量,更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力量。”

图为中学生们参与红色寄语撰写与张贴展示活动。贺馨 供图

  以访谈座谈为深化。实践团队分别与宜宾二中、一曼中学等校的校领导及老师开展座谈交流会,围绕思政课程建设、德育活动设计、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展开深度对话。“学校的德育品牌‘一曼精神伴我成长’已延续近三十年,从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开始,到毕业典礼,所有活动都围绕这一品牌展开。”宜宾二中党委书记李逢玉向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宜宾二中近年德育工作成效和大中小学联动情况。座谈会上,宜宾市一曼中学校党委书记熊亚非也与实践团细致分享了学校近年来德育工作成果:“我校以信仰至大、兴国自强为校训,打造‘认识一曼-崇仰一曼-传承一曼-争做一曼’四阶段的信仰育人体系。”

  以问卷调查为摸脉。实践团队深入宜宾市多所大中小学开展问卷调研工作,涉及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宜宾一中、中山街小学等近20所大中小学,累计发放问卷1000余份。问卷结果显示,受访学生中大部分对赵一曼英烈事迹较为熟悉,同时各学段学生们普遍倾向于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演绎、研学活动等,参与到红色思政教育之中。这些问卷分析结果为实践团队进一步思考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路径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

  以实地走访为体悟。实践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队深入宜宾市一曼中学、宜宾市第二中学校等地,实地探访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情况。在叙州区的宜宾二中,实践团队参观了一曼文化长廊,长廊以图文、雕塑等形式立体呈现红色故事,成为学生们课间的“打卡地”。实践团队还在雨中走访了翠屏区的一曼中学,在春雨氤氲中参观瞻仰校内的一曼纪念馆和一曼雕塑,仿佛从“宜城春雨”的今日穿梭到“东北冬雪”的那日。实践团队注意到,相较于单纯的课堂讲授,这种方式更能让学生潜移默化革命英烈精神,中学生们纷纷表示“原来英雄离我们这么近!”

  寻迹:与红色场馆共触“红色英迹”

  2月19日和20日,实践团队实地参观赵一曼纪念馆和赵一曼故居,从革命历史遗迹的角度探讨如何利用红色场馆资源丰富思政教学形式。

  在赵一曼纪念馆,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的步伐,认真参观了馆内陈列的历史文物、手稿与照片,尤其是馆内新增的多媒体影像与实景复原,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亲历英雄的峥嵘岁月。尤其是在那封赵一曼写给儿子宁儿的泛黄的诀别信前,团队成员更是驻足良久,深受触动。参观毕,实践团队专门访谈了赵一曼纪念馆文博助理馆员张希,详细了解纪念馆如何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参观者进行讲解设计。“为了让学生们更有代入感,我们最近增加了一些沉浸式展览,比如通过多媒体影像和实景复原,让赵一曼的故事更加直观。”她介绍道。

图为纪念馆讲解员为团队成员讲解展品。谢姝攸 供图

  调研尾声,实践团到访赵一曼故居。故居内保存着她的生活用品、革命文物等史料,真实展现了她的战斗生涯。实践团踏进故居,沿着赵一曼的成长足迹,从闺房书桌到革命战场,切身感受到她从“普通少女”到“钢铁战士”的蜕变。

  通过调研,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红色教育既要在课堂讲授,也要走出课堂,充分依托红色场馆资源,让学生在沉浸式场景中体验和思考,让思政课“行走”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

  当好红色精神的“代言人”“扩音器”

  这次调研不仅是对思政教育模式的一次观察和思考,也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力。“调研让我们从旁观者变为传承者、践行者。”团队成员罗千一表示,“英雄不一定要做大事,我们做好平凡中的每一份坚守、每一段传承亦是一种信仰。”

  正如团队指导教师吴宇所言:“赵一曼革命精神不仅是书本上铭刻的历史,更是可以不断被讲述、被感知、被践行的精神财富。”未来,调研团队将扮演好红色精神的“校园代言人”、“小小扩音器”角色,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青年群体中焕发新的荣光。(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余建慧)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