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星堆青铜面具与川味RAP产生声画共振,当茶馆评书遇上AI智能语音库,一群00后青年正在破解方言传承密码。近日,四川大学“摆!龙门阵”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成都人民公园、宽窄巷子等地,开展了一系列方言保护专项活动,为方言注入了年轻化表达。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记录着地域文化,保护方言有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然而,在现实中,近十年来成都青少年的方言使用率显著下降,川剧、评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受到了影响。团队成员陈星池说:“爷爷奶奶讲方言,父母讲‘椒盐普通话’,孩子只讲标准普通话,这种代际断层正在割裂文化根脉。”同时,方言保护在基层存在“重视档案记录,轻视活态传承”的问题,这些都促使团队开展实践。
图为实践队在剧团拍摄。何香怡 供图
为了全面掌握四川方言的现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扎实且深入的调研工作。一方面,成员们深入成都人民公园、宽窄巷子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标性区域,以及玉林社区等本土街区样本和四川省三花川剧团等公共文化空间进行实地走访,收集了大量鲜活的一手资料。在成都一角,65%的青少年无法接续传统童谣;宽窄巷子商贩中,川味叫卖声正被标准化导购话术取代;剧团老艺人坦言“年轻学徒因方言功底薄弱而流失严重”。
图为队员与老人交谈。何香怡 供图
另一方面,团队精心设计并实施了问卷调查。他们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以四川本地居民为主,广泛覆盖在川本地人、在川非本地人、离川本地人、离川非本地人四类人群,最终回收问卷近两千份。问卷内容涵盖了方言使用能力、家庭及社交语言环境、语言态度、语言行为等多个维度,并设置了开放性问题征集方言故事与保护建议。通过对问卷数据的详细分析,团队进一步了解了不同人群对方言的认知程度、使用频率以及影响方言传承的关键因素。方言文化认同的困境是“传统—现代”“制度—实践”“城乡—媒介”等多重矛盾的结构性产物,但其系统内部亦存在自我修复力量——阻力转化、资源互补、技术赋能。
基于调研结果,团队提出构建“技术赋能+资源循环+价值认同”三位一体框架。技术上,建立方言声景数据库,开发AI学习工具;资源方面,以农村为素材库,城市提供技术支持,形成“乡村供给 — 城市反哺”循环;价值认同上,从家庭互动到公共品牌输出,构建传承动力。
“方言不仅是文化记忆,更是时代符号。”项目负责人表示,团队通过孵化轻量化内容,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创作的《用四川方言rap打开三星堆》《舌尖上的龙门阵》等作品引发广泛关注。其中,三星堆方言短片以“声画互构”技术将文物与市井说唱结合,致力于推动文化符号从“流量密码”向“价值认同”转化。
图为实践队视频作品封面。何香怡 供图
这种“技术打底、内容破壁、情感连接”的三维模式,为语言类非遗传承提供了创新样本。目前团队正筹建方言开发者平台,首批已吸引多名大学生参与方言语音标注工作。正如团队负责人所说:“我们守护的不只是乡音,更是每个四川人的情感密码。”
团队成员们认为,乡音不老,只要找到与时代共振的频率,方言就能在创新中永续传承。未来,该团队期待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方言保护的行列中来,共同守护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遗产。(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何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