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闽南师范大学学子探寻基层调解中的闽南“和”文化基因

发稿时间:2025-08-05 09:5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7月6日至9日,闽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法润闽俗,乡音息讼”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长泰区开展实践,聚焦闽南传统文化中的“和”基因如何赋能基层矛盾调解,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融合的善治新路径。

  寻根:古训乡音润调解 

  实践团首站来到芗城区林语堂纪念馆。透过翔实的讲解,实践团成员深入感悟这位文化巨匠的“中庸”与“柔性”智慧对闽南“和”文化的深刻影响。

  这份哲思在芗城区天宝镇珠里社区的语堂文化调解室化为实践。石法官巧妙引用林语堂名言“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劝导争执邻里——“各退一步,互相笑一笑,心结就解了。”

  芗城区人民法院金峰经济开发区人民法庭庭长肖基靖介绍,该调解室创新“八心八步工作法”,将林语堂精神与“众人一样心,黄土变成金”等闽南俗谚相融合。

图为实践团参观语堂文化调解室。杨晶晶 供图

  千年古训同样在调解中焕发活力。在浦南镇松洲书院,高悬的“信、忠、行、文”四字古训无声传递着先贤的道德准则。同村的元光文化调解室,其墙壁上镌刻的陈元光祖训“汝归和睦,神亦安康”直指“和”之要义。

  实践队员在此观摩了一场兄弟财产纠纷调解:调解员先以闽南乡音劝解“兄弟同心田变金”,再援引祖训“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最后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阐明法理。情理法交融下,双方握手言和。“听调解员用咱厝话讲祖训道理,句句入心!”旁听村民感叹乡音传递祖训的亲和力。

  亲历调解全程,实践团成员郑晓楠表示:“亲眼看到祖训俗谚的力量融入调解过程,很受启发。”

  问道:俗谚茶语化心结 

  带着文化浸润的感悟,实践团深入特色调解站点取经。芗城区赖水顺劳模调解工作室内,层层叠叠的300余面锦旗无声地印证着群众的信任。

  被誉为“百姓和事佬”的赖水顺向队员们传授其独创的“六六调解模式”,强调深谙闽南人情世故的网络是调解关键。“调解得下笨功夫!”他用地道乡音道出心得,示范如何将闽南俚语变为化解矛盾的“金钥匙”。

  在长泰区林墩办事处综治中心“和事廊”,茶香氤氲中实践团体验了“同饮一壶茶,哪有解不开的结”的理念。调解员林进川详解其“草药图调解法”:“像中医,望闻问切找病因,对症下药拟方案,观察药效调策略。”

  实践团观察到,中医辨证思维被成功迁移于矛盾精准化解。在岩溪镇甘寨村,“甘寨模式”展现了协作智慧:当常规调解遇阻,村中长者以乡音俚语温情疏导,司法人员同步保障程序合法。

  “乡音是钥匙,法律是门锁,缺一不可”驻村调解员的精辟概括,让实践团理解了情理法协同的力量。

  躬行:古智新声润社区 

  带着一线真知,实践团积极转化调研成果,让闽南“和”文化智慧惠及社区。

  在芗城区延安社区,实践团成员将调研所学编成闽南调解情景剧,生动演绎陈元光祖训智慧、林语堂哲思及“草药图调解法”等典型案例;随后的“和气茶”闽南谚语填空活动,吸引了居民参与互动。此外,队员们还创新设计“漆扇绘和合”非遗体验,将“对立-沟通-妥协-共识”的调解哲理,形象化为调漆、渗透、融合的艺术过程,向孩童传递闽南“和合”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闽南语入户访谈高龄居民,87%的受访者表示认同“乡音调解更能,消除隔阂,道理听得进”,验证了本土语言文化在沟通中的独特价值。“后生家用‘咱厝话’来问,阮听着真欢喜!”居民林阿伯感慨道:“老话讲‘冤家无好结’,你们年轻人肯学这些老理,很好啊!以前村里有争执,老人一句‘众人一样心,黄土变成金’,大家气就消一半。”这份来自长者的由衷认可,让实践团更坚定了挖掘乡音古训价值的决心。

  实践团队长罗国健表示:“我们此行不仅是记录调解智慧,更希望守护与传播闽南‘和’文化基因。让这些承载着先贤智慧的‘咱厝话’、老道理,在新时代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是我们的核心目标。”

图为“法润闽俗,乡音息讼”暑期社会实践团合照。杨晶晶 供图

  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未来,实践团计划系统整理此次调研资料,提炼闽南“和”文化赋能基层调解的有效模式,并深化对闽南俗谚、祖训等哲思法治转化的研究,探索其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路径。(记者 秦亮 通讯员 王逸敏)

责任编辑:蒋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