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湖北工业大学志愿者携“七彩课程”赋能乡村课堂

发稿时间:2025-08-14 16:5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湖北工业大学 “青佑之光” 志愿服务团“‘松’江承三志,‘滋’兰润红心”赴松滋文化传承实践队7月5日出发,深入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乐乡街道麻水小学开展为期21天的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 

  19 名实践队员以“五育融合”为核心,构建了涵盖非遗传承、科学探索、红色教育等领域的“七彩课堂”体系,通过《手指魔法学院》《色彩王国大揭秘》《指尖上的非遗》《神奇植物成长营》等 14 门特色课程,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深度融合,为近百名乡村学子打造了多元化成长空间,用爱心与专业素养在乡野间传递教育的温度。

  “你好、谢谢......”在《手指魔法学院》课堂上,志愿者黄嘉敏从最基础的手语教起。这些日常用语的手语表达,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段指尖上的奇妙旅程。 

  黄嘉敏细致解析每个手势动作,不仅传授技巧,更传递着听障人士的坚韧与渴望。孩子们在模仿中亲身体验:看似简单的“谢谢”,手指的配合也需精准到位。当成功用手语完成一段对话,彼此相望的眼神里,已悄然多了一份理解——“原来沟通,可以有不同的声音”。 

图为实践队员教小朋友“对不起”的手语表达。彭梓涵 供图

  在《色彩王国大揭秘》趣味课堂上,志愿者程怡婷引导孩子们用色彩感知世界、表达情感,让美育自然浸润童心。在“姓名牌创意设计”环节,孩子们用色彩描绘笑脸、生日、烟花等生活场景,在斑斓组合中直观感受“美藏于日常”;在“画出酸甜苦辣”环节,孩子们则将抽象情感化为彩色画面——粉色代表甜,“和小伙伴分享糖果最甜”的童言,道出了色彩背后的温度。 

图为小朋友展示自己设计的“姓名牌”。 李晨冉 供图

  在《指尖上的非遗》课堂上,剪刀游走在纸上,剪出对称的窗花、吉祥的纹样;丝线在指尖缠绕,编出寓意团结的中国结。孩子们在学习剪、编技巧时,不仅惊叹于非遗工艺的对称美、寓意美,更了解到窗花里藏着古人对“吉祥如意”的期盼。

图为实践队员教小朋友制作中国结。 程怡婷 供图

  实践队队长郭文倩表示,“五育”并非彼此割裂的孤岛,而是相互滋养、协同共生的有机整体。她介绍说,《神奇植物成长营》课程在用科学实验启迪智慧的同时,培养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之情;《快乐戏剧王国》课程借助红色剧本的沉浸式体验,让戏剧艺术之美承载起红色基因的传承使命;《我是世界文明修补匠》课程则在认知世界多元性的智育探索中,深刻内化了团结互助的德育价值。

  “我们设计的每一门课,都希望能在孩子们心里点燃不同的火种。”郭文倩说,“知识传授之外,更重要的是打开视野、启迪心灵,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德行的力量、智慧的光芒、健康的宝贵、艺术的温度以及劳动的荣光——这是五育并举在乡村课堂应有的模样。”(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马芯仪 程蓓 解晓龙)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