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戍边故事进社区,南开宣讲团如何改变青年精神图谱?

发稿时间:2025-09-19 13:2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自2017年以来,南开大学师生组建多支实践队伍深入新疆边境线开展爱国宣讲与社会实践活动,以“戍边实践感悟思想伟力,知行合一熔铸爱国忠魂”为主题,逐渐形成“行-研-讲-学-助”五位一体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八年来,南开师生走访24个新疆戍边单位,深度对话51名移民管理警察,整理43例戍边事迹,录制18部微党团课。多年深耕,以实践队为基础组建的爱国力行宣讲团打造了《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系列宣讲课,通过40余支实践队,动员300余人奔赴全国各地,将戍边故事传递到大江南北,也通过每周持续的学校、社区服务队,向上千人次讲述新疆戍边人的故事。

  “浮云护玉关,斜日在金微。”在社区宣讲现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爱国力行宣讲团的队员眼神中满是崇敬,向听众讲述着戍边战士的故事:“在最靠近云层和太阳的地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忍受恶劣的高原环境,用生命捍卫祖国的边疆。看到他们,我才懂得什么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

图为实践队体验警犬互动和盖孜边检站特色“警茶”服务。盛静雯 供图

  这种感受,也是南开大学卫国戍边实践队共同的心声。这份源自真实的厚重,赋予宣讲穿透心灵的力量。宣讲团成员郭芮彤在社区分享时,忆起戍边民警谈及使命时的坚定神情,声音铿锵:“每一次讲述这些故事,都像重新踏上那片土地,触摸那份滚烫的忠诚。让沉默的界碑开口说话,让远方的坚守震撼心灵——这就是我们与英雄对话的使命。”

  这种力量,正在悄然改变青年群体的精神图谱。在一次宣讲中,一位青年社工听到戍边事迹时数度哽咽:“他们秉承‘缺氧但不缺精神’的信念,日复一日地守护边关,让我明白守护并不在于宏大叙事,而在日常坚守。我也想加入社区应急志愿队,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

  这份感召也点燃了新的火种。2020年,新生周航在入学教育期间聆听宣讲后,深受触动,毅然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海军军人。退役复学后,他在申请中写道:“我想从受感召者变为传播者,用我的经历讲述守护祖国的故事。”如今,他已成为一名坚定的戍边故事宣讲人。

图为学生周航发言。龙申鸿 供图

  当书本的描述与亲历的体验相遇,震撼更加深刻。2025年盛夏,宣讲团成员李柘润随实践队抵达新疆某边防连队。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哨所,他直面恶劣环境,望着面容黝黑却目光坚定的戍边战士,深受触动:“资料里的‘高寒缺氧’是轻飘飘的四个字,而他们脚下的巡逻路,却是用生命丈量的忠诚刻度。”

  南开大学爱国力行宣讲团指导老师初一说:“爱国力行宣讲团的成果,是思政教育具象化的典范。它用真实可感的英雄叙事,精准激发了青年爱国情感的内生动力,有效引导学生把‘知中国、服务中国’转化为实践自觉。”

  宣讲之外,关怀也在延续。实践队与新疆边防检查总站持续开展党团共建,135名南开学子与236名戍边民警子女结对,实施“星光守护计划”,累计开展线上课程数千课时;在西北边陲建成4所“国门书屋”,捐赠万余册图书,让“南开紫”点亮边防警营。

图为“服务一带一路警营书屋”揭牌仪式。盛静雯 供图

  “我们的寻访、整理、汇编,不只是记录,更是传承。”两度赴疆实践的博士生霍仲豪表示,“那些‘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的故事,不是遥远的传奇,而是关于坚守与忠诚的永恒坐标。我们的宣讲,就是要把这些坐标镌刻进更多国人的心中,让大家知道,在喧嚣之外,有这样一群人,用一生守护一片山河。”(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龙申鸿)

责任编辑:王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