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返家乡文字 >> 正文

中国民航大学学子返家乡 探寻传统文化传承新路径

发稿时间:2025-04-02 10:4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24年寒假期间,中国民航大学“青衿之志启航道,履践致远述华章”实践队,在该校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团委的组织下,依托“四弦和鸣”品牌实践体系,创新打造四大实践模块,在全国12省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传承实践活动,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传播矩阵,探索出青年传承中华文脉的新路径。

  据介绍,这支实践队成员覆盖空管学院三个年级、三大专业 ,充分发挥“00后”思维活跃、善用新媒体的优势。实践队前期通过多次线上与线下研讨,修订5版方案,在指导老师徐建星与王建行的帮助下,构建起“红色铸魂-非遗活化-云端传播-美食传情”四维实践体系,形成“理论研学+返乡亲历+创意传播”三位一体实践路径,通过“返回家乡去,到实践中来”的实践思路,实现文化传承从书本认知到具身体验的跨越。

  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团队构建了“红色地理图谱”。成员们分别前往东北烈士纪念馆,触摸抗联战士曾经的体温;在遵义会议旧址,感悟历史转折的智慧;在雄安展馆,解码新时代的红色基因;走进白洋淀,了解当地民众抗战时的英勇事迹。这些红色地标里的青春对话,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军民鱼水深情与不屈精神,红色文化如精神灯塔,激励着队员们为民族复兴奋勇前进。

图为实践队员于大理白族扎染博物馆拍摄的扎染作品。范宁珊 供图

  实践队还聚焦非遗传承现状。从响堂山石窟到大足石刻,从江永女书到白族扎染,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13项非遗技艺。他们创新推出“非遗双语课”系列视频,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让马头琴演奏技艺等通过中英对照解说走向国际,让山西锣鼓在春节期间焕发出别样生机。

  队员们深入成语之都邯郸,探究城市文脉与文化基因;探寻银雀山竹简传承脉络,体悟古老兵学智慧。在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队员们记录下别具一格的“非遗”春节,让传统节日在新时代重焕生机,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

  抓住春节文化消费契机,实践队联合地方政府开展“非遗年货节”系列直播,紧跟时代潮流拍摄大理追光“变装”视频,自制《新媒体讲中国故事》专题视频,借“《哪吒2》热映”解析国漫崛起,获得高度评价。团队运营的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媒体账号,总浏览量突破10w+,有望成为高校文化传播现象级账号,在云端平台上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破圈传播。

  此外,实践队深入多个地方美食发源地,通过《一城一味》纪录片揭秘甘肃麻辣烫爆火密码,用数据可视化呈现刀削面制作的18道工序。特别策划“美食背后的家国故事”专栏,挖掘河南罐饺子、胡辣汤里的中原气象,以大英之美解读过桥米线中的滇南情谊,让重庆姜丝兔、邯郸刘家豆腐汤等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得以展现,使饮食文化成为读懂中国的生动切口。

  队员们还开展了“榜样故事看中国”主题采访活动,采访了在平凡岗位默默坚守的中共党员、奉献社会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倾心教育的人民教师、择一事终一生的非遗传承人。聆听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的生命感悟,队员们内心被深深触动。团队特制《榜样故事看中国》四期专题采访视频,鼓舞群众传播中国故事,传递榜样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与全国劳动模范杜海峰合影。王海镔 供图

  此次“返家乡”社会实践形成“三个一”成果矩阵:一部涵盖4大主题的实践纪录片、一套包含12个实践项目的文化展示包、一组覆盖抖音/B站/微信的传播平台。实践队与五地文旅部门建立合作机制,为36种地方特色产品打开电商销路,实现“流量变现”,助力中华文脉传承,带动地方经济效益。

  团队指导教师王建行提出:希望该实践队进一步做实做细实践模式与成果,以空管学子的青春面貌践行使命担当,推动实践队内容实现创新型转化,成为“传扬中华文脉,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范本。队长胡卓凡称,在实践中他深切体会到文化传承并非家乡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而是当代青年用新技术讲老故事、用新语言述说旧时光的创造性过程。

  这支青年团队通过实践,探索出“四维驱动·云端赋能·校地联动”的文化传播新模式,以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创新解码传统奥秘。此次实践活动生动彰显了青年学子通过结合专业所长与时代所需的方式,能够把文化自信转化为传播自觉,在守正创新中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为讲好中国故事注入青春动能。(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胡卓凡)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