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铎声启航实践队启航北疆支队返回家乡,走进辽宁省阜新市,以“筑牢北疆生态绿色安全屏障,推进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开展“返家乡”实践调研。不同于纸面资料的梳理,队员们带着“问题清单”深入治沙一线,通过与治沙校长、科研人员、模范老人的面对面采访,挖掘每片绿意背后的奋斗细节,让北疆治沙故事从“史料记载”变成“鲜活对话”。
首站治沙学校:从校长的讲述里读懂“七十年坚守”
实践队的第一站是彰武治沙学校,刚走进校园的治沙业绩成果展室,队员赵一达就指着一张1950年代的黄沙旧照提问:“校长,当时的治沙人面对漫天黄沙,最先找到的突破口是什么?”
“是‘不认命’的劲头!”彰武治沙学校校长拿起展柜里的一本泛黄治沙日记,翻开扉页向队员们展示,“你们看,这是第一代治沙人李芳的日记,1952年她写下‘以树挡沙,先种活一棵再说’。最初没有经验,就摸索‘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的法子,前三年种的树死了大半,但没人放弃。”
图为实践队与彰武治沙学校校长开展座谈交流。秦珂豪 供图
当队员孙钰乔问及“学校如何传承治沙精神”时,校长的回答更具体:“我们开了‘治沙实践课’,每年春天带学生去沙地种樟子松,让他们亲手体验‘一锹土护一棵苗’;还邀请治沙老人来上课,比如侯贵老先生,去年给孩子们讲‘顶着沙尘暴种树’的故事,比课本里的文字更有冲击力。”
“以前在课本里读‘治沙’,只觉得是个遥远的词汇,今天听校长讲日记里的故事,才知道‘坚守’不是口号,是一代代人每天都在做的小事。”采访结束后,赵一达在实践手册上写下这样的感悟。
万亩松林与科研院所:用提问解锁“科技治沙”的细节
从治沙学校走出,实践队来到科尔沁沙地边缘的万亩樟子松林——这里是阜新治沙的起点。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树林和远处的机械化设备,队员秦珂豪向随行的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工作人员抛出疑问:“您说现在科技助力治沙,能具体讲讲机械化设备比人工强在哪吗?”
“差别太大了!”工作人员指着一台正在作业的植树机,打开设备操作面板展示数据,“以前人工铁锹挖坑,一天最多种500棵,成活率还不到30%;这台植树机,每天能种3000棵,深度、间距都能精准控制,再加上无人机喷药——你们看天上那台,一次能覆盖50亩,针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特别好,现在樟子松成活率能到85%以上。”
在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的实验室里,队员们围着模拟沙丘环境中的幼苗提问不断。“研究员老师,培育耐旱的樟子松良种,最困难的环节是什么?”队员孙钰乔蹲下身,轻轻触摸幼苗的根系。
“是‘抗逆性测试’。”研究员拿起一旁的标本盒,里面装着不同年份的樟子松根系标本,“我们从1980年代开始培育良种,要在模拟极端干旱、风沙的环境里试种,看幼苗能不能扛住。有一次试种的100株幼苗,只剩12株活了下来,我们就围绕这12株的基因特点反复研究,花了整整5年才选出现在的主力品种。”
而在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的试验田,队员们跟着科研人员学习樟子松幼苗移栽时,又追问起实操细节:“移栽时保护须根有什么诀窍?是不是须根越多,成活率越高?”
“你问到点子上了!”科研人员握着队员的手,示范如何扶苗培土,“须根是吸收水分的关键,至少要保留5厘米以上,而且培土时不能压太实,不然须根会断。就像去年,我们教农户移栽时,特意强调‘轻压三次’的技巧,那批幼苗成活率比往年高了15%。”
图为实践队员在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观察一年生樟子松苗。秦珂豪供图
中草药园与模范家:对话里看见“生态+产业”的双赢路
当实践队走进研究所的中草药园,十余种中草药在沙地里长势喜人,队员们立刻围上中草药园主任,抛出“生态如何变收益”的疑问:“主任,在沙地里种中草药,一开始是不是很难?现在能给百姓带来多少收益?”
“难!但值得。”主任蹲下身,拨开一株防风的叶片,指着根部说,“前三年试种时,风沙大、土壤贫瘠,甘草、防风死了不少。我们就先种固沙草改善土壤,再调整种植密度,慢慢才摸清规律。现在这片园子里,防风、黄芪、甘草有12个品种,每亩能收2000斤鲜品,加工后能卖2000多块钱,还带动了周边5户农户跟着种,每户每年能多挣3万多。”
“原来治沙不只是‘让沙地变绿’,还能让百姓‘靠绿挣钱’!”队员秦珂豪一边记录,一边忍不住感慨,“这才是真的‘生态和经济双赢’。”
图为实践队与中草药园主任交流学习。秦珂豪 供图
实践的最后一站,是治沙模范侯贵和杨海清老先生的家。在侯贵家的院子里,队员们看着老人满是老茧的手,问起当年治沙的艰辛:“侯爷爷,您说以前风沙能堵门,那时候种树,最难熬的是什么时候?”
老人拿起桌上的搪瓷缸喝了口水,眼神望向远处的山林,慢慢说道:“1978年春天,刮了场大沙尘暴,我们种了半个月的樟子松,全被沙子埋了。我和工友们凌晨3点就起来,顶着沙子挖树苗,手磨破了就裹块布,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就喝雪水——那时候就想,只要我们多扛一天,沙子就少进一尺。现在看到山上的树长得这么好,再苦都值了!”
随后,队员们跟着侯贵巡山,看着老人熟练地检查松树的长势,又问:“爷爷,您现在还每天巡山,不累吗?”
“习惯了,这些树就像我的孩子。”侯贵摸着一棵松树的树干,笑着说,“每天来看看,有没有病虫害,有没有被风吹倒,心里才踏实。”
在杨海清老先生家中,队员们问起“年轻人该怎么传承治沙精神”,老人的回答朴实又有力:“你们不用喊口号,多来沙地里走走,多动手种几棵树,把我们治沙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一辈人有一辈人的责任,我们把沙治住了,你们就要把绿守住、发展好,让北疆的屏障更牢固。”
图为实践队在彰武治沙模范杨海清老先生家中交流治沙历史。秦珂豪 供图
青春感悟:把采访里的故事,变成守护绿色的力量
四天的实践里,队员们带着不计其数的问题,完成了8场面对面采访,从校长的治沙日记到科研人员的标本盒,从老人的搪瓷缸到中草药园的收成账本,每一份采访记录里,都藏着阜新治沙的“活历史”。
“以前觉得‘生态治理’是宏大的词汇,这次通过采访才发现,它是校长手里的日记、研究员培育的幼苗、侯爷爷磨破的手套。”队员张秦越在实践总结里写道,“回去后,我要把这些故事做成分享会,让更多同学知道,北疆的绿,是一代代人用双手‘种’出来的。”
队员孙钰乔则计划把采访到的科研数据整理成手册:“研究员老师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想把他们培育良种的过程、移栽的技巧记下来,以后要是有机会再去阜新,说不定能帮上忙。”
正如实践队队长所说:“这次实践不是‘走过场’,而是通过采访,真正走进了治沙人的心里。未来,我们会带着这些故事、这些经验,继续关注北疆生态,用青春的力量,守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张美祺 王祉涵 黄为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