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青春正当时,退伍不褪色

  有一种任劳任怨,叫守卫家园;有一种神圣使命,叫精忠报国;有一种光辉岁月,叫军营生活;有一种无怨无悔,叫奉献青春。什么是新时代中国军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是他们保家卫国爱人民,在战争时期英勇救国;在和平时期鞠躬尽瘁,保国人幸福安康。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有幸应征入伍,在军营度过了充实而美好的军营时光,而如今,离开军营回归,我想变换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在得知学院暑期“三下乡”报名通知后,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并在指导的老师的带领和信任下担任了此次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文化人”社会实践团团长,开启了一段“退伍不褪色”的青春之旅。 

  认清角色,找准定位 

  青年时期,广大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要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更好为国争光、为民造福。作为学院准大三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和信任下自告奋勇担任了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团长,考察实践地点、对接工作人员、选拔团队成员、采购所需物资……一系列繁琐而细节的工作让我不知所措。作为团长,我总是想不遗余力地把团队的每项工作都做好,但从结果来看却不尽如人意,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也对自己能否胜任团长产生了质疑。

  指导老师任老师看出了我的困惑,告诉我要认清自己的角色,找好自己的定位,作为团长是要学会统筹工作而不是事无巨细地完成每一件大大小小的工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团队一共由二十几个小伙伴组成,每个小组也有自己的组长,专人做专事才能更有效果。听了任老师的建议,我召集主要成员开会将任务一件一件布置下去,慢慢的,团队也在有条不紊地运转,效果也随之体现出来。

图为志愿服务实践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高臻 摄

  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己略乡志愿服务的这十天里,我们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到熟练、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们与指导老师的相处、我们与学生的相处、我们与学生家长的相处,还有团队成员之间相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像牙齿和舌头一样,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摩擦,所以这其中也有很多酸甜苦辣。

  许多义务支教小组的志愿者是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站上讲台,在面对孩子们的不配合和质疑时,心里也会充满委屈;许多理论调研小组的志愿者也是第一次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在语言不通、村民不配合时,心里也会充满委屈;许多后勤小组的志愿者也是第一次进厨房,摘菜、洗菜、切菜、炒菜,也会因为不小心切到手而心里充满委屈;宣传报道小组志愿者也是第一次写相关的报道,在被拒了很多次稿时,心里也会充满委屈,每个人都有充满委屈的时候,但是我们“体育文化人”团队没有一个人说过放弃,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碰到问题解决问题,跌倒了再重新爬起来。

图为义务支教小组志愿者教授孩子们篮球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高臻 摄

  回归初心,收获满满 

  春播夏耕秋收,我们此次志愿服务也如同播种庄稼般经历辛苦付出和收获满满。为期十天的志愿服务之旅很快就结束了,快到我们都觉得像是昨天才来一般,所有成员在此次志愿服务过程不仅锻炼了能力也收获“战友”般的感情。指导老师跟我们说,三下乡是我们自己的三下乡,不是老师的也不是己略学生的,所以我们也收获了自己的实践成果。我们始终无法忘记临走前一天孩子们在黑板上写下的密密麻麻的祝福语和一遍一遍问我们明年可不可以再来的期盼,我们始终无法忘记家长对我们的认可和一遍一遍对我们说的谢谢,我们也始终无法忘记一起朝夕相处打地铺睡过的室友,我们始终无法忘记自己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的自己......这些都是我们的成长和收获。

图为临走时孩子们写给志愿者的祝福寄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高臻 摄

  “三下乡”的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孩子们的笑声依旧在耳边萦绕,笑脸仍在眼前飘荡,那种感觉好温暖好幸福。回到家后,回想过去的一切,真的有种愜意之感,或许这就是和己略结下的不解之缘吧。通过参加此次“三下乡”活动,我认识到教育是民族的希望,教育是民族的末来;人才也是民族的希望,也是民族的末来,我们更应该把祖国的未来看做自己的未来,把祖国的命运看做自己的命运,更应该好好学习,牢牢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青春是过去时,是现在时,更是未来时,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通讯员 谢秦)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