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渠首一滴水 家国万里情

  2022年7月12日,我跟随周口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一渠清水通南北,千秋万代润工程”社会实践团队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进行实地考察。

  当我站在桥上远眺陶岔渠首时,看着周边几乎全是生态绿化带,奔流而出的丹江水和渠堤两侧的绿植相衬,不由得连连赞赏。

  在这期间,一位老爷爷出现在我的身边,他双手背后,静静地看着渠首大坝,嘴里时不时地说着“好啊!真好!”我上前询问得知,这位老爷爷是当年参与渠首建设的民工。他今天来到这里,就是想看看当年参与建设的大坝。老爷爷虽说已经七十余岁,但其眼中透露出来的坚定的光芒,那是一种跨越了几十年也未曾淡去的自豪。

  老爷爷的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当年建设渠首的情景。听着他的描述,再看看如今的渠首,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敢于吃苦、团结拼搏、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渠首精神。

图为参与渠首建设的民工老爷爷向实践队员们介绍当年建设的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韦新奥 摄

  在引丹会战纪念馆中,我看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修建南水北调大坝的民工住址,广播室、卫生室、食堂……从中可以感受到当时那个年代的气息。那些破旧的水泥地和生了锈的铁锤,包括写着白色字体的药材抽屉,都看得出条件的艰苦,民工休息室是用几根木头和稻草搭建起来的大棚,下面是一个个民工的床铺,床铺边上还写着民工的名字,可以从那些名字里面还原当时的情景,有的名字挨得很近,代表着需要三两个人挤在一个床铺上休息,有的甚至连完整的床铺都没有,只得睡在草堆上,很难想象在如此这般条件下,那些民工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纪念馆中有一副记录当年修建大坝景象的油画。从近处到远处,具体地还原了当时几万民工艰苦奋斗的过程和场景,一种热血的精神便扑面而来。光着膀子、裹着白毛巾,作者用深褐色勾勒出参与修建大坝的民工形象。有的在上面推车,有的在下面挖土,这一个个鲜活人物形象,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上万名民工修建大坝的场景,这种震撼的感觉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未曾淡去。

图为实践队员们正在欣赏再现当年引丹会战的过程和场景的油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韦新奥 摄

  那天在引丹会战纪念馆中看到的口号,“国家给钱也要干,不给钱也要干!”不禁令我想起这段时间身为防疫志愿者的朋友们,有的人曾认为,过去的那段精神是如今这个时代的我们不可能超越的,但我却始终觉得,时代正因为这中青春力量才得以前进。

  几十年前,我们有“国家给钱也要干,不给钱也要干”,几十年后,我们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数十年间的进步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人民的生活节奏,但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不会改变。正所谓“独木难成林,单丝难成线”,身为零零后的你、我,不为表面光辉,不为功名利就,不为任何人的侧目相待,只为眼前一片净土,只为内心的一片纯净,为社会建设输出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通讯员 陈禹衡)

责任编辑:蒋宇骏